觀點投書:別讓政策口號成為國王的新衣

2017-10-17 05:30

? 人氣

今年的國慶主題是「更好的台灣」,不過,台灣更好不能只靠口號。圖為中華民國106年國慶酒會。(陳明仁攝)

今年的國慶主題是「更好的台灣」,不過,台灣更好不能只靠口號。圖為中華民國106年國慶酒會。(陳明仁攝)

今年雙十國慶的主題是『更好的台灣』,小英總統在國慶演說表示,過去這一年多來,我所領導的政府,從兌現承諾衝刺改革、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積極為台灣尋找在國際新秩序中的位置等三個面向來實現更好的台灣,讓台灣人過更好的生活,並細數著這一年來的政績。問題是,你感受到了嗎?你的生活有比以前更好嗎?對於未來你會更有信心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十月,在以前是很重要的月份,也被稱為光輝的十月,因為有『紀念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建立中國民國的國慶日』、『紀念對日抗戰勝利,日本將台灣和澎湖重新歸還中華民國的台灣光復節』、『紀念威權統治時代領導人的蔣公誔辰紀念日』等三個重要節日,對中華民國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在這三個節日,不但全國放假,政府也會辦理重要的慶祝活動,是一年之中凝聚愛國意識最重要的節日。我想這應是三、四、五年級世代的共同回憶,但對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慶日可能只是看煙火及看晚會表演的日子,十月三十一日是萬聖節,十月二十五日光復節應完全無感吧!而對於現在的政府來說,這三個日子可能又是另外一種故事,有著不同觀點的論述及解讀。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在過去,『反共愛國』成為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單一文化,政府的文宣及作為也常以這種單一文化去畫定疆界,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去習慣,讓我們養成根深柢固的價值觀,知道自己在國家社會中背負著什麼樣的期望,儘管有時我們也不願去接受這樣的期望。然而,對於更為自由開放的社會,對於更多元的台灣,對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似乎不太容易去形成一個單一文化的疆界。

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台灣領導人或政治人物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拚經濟』,無論是在競選、批評對手或者在取得政權時的宣示及未來的施政,拚經濟的言論充斥著政壇與新聞媒體。拚經濟三個字像是不變的真理,像是可以催眠大家的迷幻藥,長時間也成為台灣民眾最能接受的關鍵句。上一個世代曾經參與及見證經濟快速成長的台灣,也一起和這一世代見證了經濟停滯的不安定時代,助長了這句口號的說服力。『拚經濟』這三個字,其實就是台灣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文化,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心中最深的期許。除此之外,我好像找不到另一個代替的口號是有全民共識的。

政治人物常講要拚經濟不要拚政治,也常以此為由去反對勞工、環保運動或其他的事情,藉以發展經濟。但也常反過來告訴大家,不能為了拚經濟而犠牲環保及勞工權益,只因價值觀及立場不同,每一次的選舉結束,新的執政者總會提出新的口號,不同的人執政,新的論點取代了其他的論點,因此也形成新的單一文化,試圖的重新疆界我們,賦予我們特定的價值觀,指點我們該去期待些什麼,或者該去恐懼及懷疑些什麼。

拚經濟或新的政策口號一再出現,選民也一再的買單或被騙,多少也反映著現實環境中,我們對改善經濟、提升現有生活的渴望。每一個執政者都宣稱自己有策略也準備好了,但如同國王的新衣一樣,其實大多數是沒有的。從過去的這段時間來看,我們所期待的領導人及政治人物,不知道他們拚的是政黨的經濟、少數人的經濟,還是全民的經濟,我不願說前二者的感受好像多於後者,而你又會如何來檢視這一切,或許你我的選票會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作者為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