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桃醫發生院內感染肺炎疫情時,台灣社會也上演一波全民運動,就是台灣產險公司發行的年繳500元, 一但被通知居家隔離便可領取10萬元理賠的防疫保單熱賣,若非金管會發出過熱預警,此一保單可能成為牛年新年另類紅包禮,自用、送禮兩相宜。
很明顯台灣產險防疫保單熱銷,就是一種以小搏大和貪小便宜又能發財的心態在主導市場,最後就是保單成了彩券,購買者圖的是居家隔離後無染病,然後透過層層再保險體制下不賺白不賺。而也就是一種偏差且濃烈的買保險心態,讓台灣壽險公司收到的保戶資金在2018年世界排行中居第10位,總收入高達3.67兆。
不過在大學教授保險業的老師,卻一再透過媒體對國人傳達保險非理財基本理念,但在這次防疫保單熱銷中,看來是起不了啥正面教育功能。而會又有如此怪異現象,其實是保險公司和保戶共同造成的,在過去台灣處於高利率下,還有投資商品不多元下,保險被包裝成保命又養老的商品,就算自己未能長壽沒拿來養老,也可讓家人有一大筆安家費,在保險業務員三寸不爛之舌兼拼業績下,種下了集體扭曲的買保險心態,甚至成了另一種大規模的標會。
隨後在政府開辦健保還推動勞退新制後,國人的確實有了買保險是補足政府開辦保險功能上的不足觀,而又因為現代人有癌症、意外、長照需求,此類保單慢慢成了主流。不過在骨子裡,把保險當成用個人風險和生活意外發生時,的賺錢機會仍存在國人價值觀念中,且把此當成買保險的目的,更甚者就把此當成詐財管道,若台灣保險公司年收入建立在這種觀念上,那基本上你我仍是用堵上爛命一條去發財的賭徒心態。
而且退一步而論,防疫本來就是個人要遵照政府規定下的自助互助的公衛行為,現在卻是有居家隔離者外出,外加上醫護上難以避免意外造成破口,卻也因此讓防疫保單成了另類飆股,買到者如小確幸,也就因為疫情是好事,疫情能辦事,這多像是在發國難財,防疫保單成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投機天堂,當買保險如炒股,那保險意義號在。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