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全電動車時代,車廠打造的核心技術勢必轉變,尤其是能源動力系統。可預見地、汽車工業生態鏈將大幅改變,純電車已不需要燃油,美商特斯拉不但達成這個目標;並且把產業鏈延伸到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美國特斯拉「中國製造」全進行式。
授權大陸生產的「美中混血」電動車將對台灣汽車業與產業鏈有何啟示及影響 ?
一、已能打造火箭上太空的特斯拉,絕非吃素的。投資研發純電車逾20年,耗費了龐大資金,勢必將連本帶利賺回口袋。願意釋放部分車體技術與中國合作生產,目標圖利更大市場,策略面是搶佔灘頭堡,近水樓台做生意。中長期的佈局,特斯拉穩固上海製造基地後,還能出口鄰近國家與需求市場,不斷攻城掠地。反觀其他品牌電動車廠,似乎仍在追趕的醞釀階段。
二、特斯拉車廠的商模戰略,他們喜歡輕鬆賺「智慧財」。底盤、車身、門板等,需要厚重鋼材的基礎工業,都交給利益市場的合作國家製造,至於關鍵核心的高速馬達、能源控制系統、自控行車模組及電腦,仍掌握在美商公司的手上。至於中國、除了享有增加特定數額的就業人口、更宣告重要里程碑:全球龍頭的綠能電動車,已在「中國製造」。
三、既然特斯拉落腳上海(廣蘇)基地,整部車由大到小所有零組件、甚至扣件螺絲,以中國本位角度,都必須在地供應,這當然是中國釋放市場換取電動車在沿海精華區設廠的關鍵條件之一。亟需關注的是:原本供應特斯拉零組件的台廠與台商,是否也已經開始受到減量或砍單的連帶影響。
四、台灣汽車廠十幾年前,只有1家納智捷(裕隆)斥資研發純電車與製造,即便有政府帶頭採購使用,市場上卻礙於車價偏高;換購整組電池價格不斐,導致銷量低落難以支撐營運。反觀今日台灣街頭,標誌T字頭的特斯拉電車已經四處可見,另1款多人使用的油電車則是日系品牌囊括;卻很少看到台灣國產電動車。
短中期5至10年內,引擎車不至於消失,可是全球10大車廠相繼推出「典範」電動車亮相宣示,不吃汽油的純電車進入當下趨勢。行動通訊市場從類比(2G)跨進數位(3G)後,智慧型手機取代傳統「按鍵機」,並且人手一機擴散速度極快;是最好借鏡。科技業公開的秘密,特斯拉電動車許多關鍵模組都是台廠製造,核心的驅動高速馬達也是。台灣汽車工業在「內燃機」引擎時代沒嶄露頭角無妨,但是、新登場的「綠能」電動車戰役,仍有機會登上舞台,因為台灣有足夠的相關供應鏈,品質達到國際水準。台灣車廠若僅守著引擎車市場,日後只能獨看夕陽西下、因為「積極轉變尚可應對萬變」倘不改變就等著被市場淘汰。
*作者為企管顧問、國立中正大學企管所博士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