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冠肺炎)在2019年末爆發,經歷了全球疫情最為嚴峻的2020一整年,各行各業免不了疫情的波及,而社福領域也同樣的面臨著許多挑戰。以高雄市為例,2020年因疫情而減少參與社會服務中的社會福利服務志工人數就有3,924人,減少投入人數約占社會福利類一成,而社會福利普遍為各縣市志願服務人數最多的類別。
社會服務在疫情下面臨的衝擊,最為嚴重的就是人力。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大多的社會服務需要和服務使用者接觸,但由於疫情關係,況且不了解雙方的接觸史,難免雙方皆有擔憂。社會新聞上呼籲「避免前往人潮擁擠的地方及接觸非特定人士」讓許多志工夥伴卻步。疫情的突襲使原先志工人力穩定的日常業務,因志工人力的減縮,而造成服務困難的窘境,更造成社會工作者或相關專責人員的職責因此變得更繁重,相關單位日漸困擾。
另一方面,社會服務卻也因為疫情而逐漸轉型。在疫情趨緩的期間許多單位協助服務使用者了解相關科技的應用,讓過往的直接面對面的服務模式轉變為線上服務,大幅減少人群直接接觸的機會,同時亦減少交通往返的時間。這可為日後疫情爆發未雨綢繆。此外,在疫情爆發時,也可發現社會服務相關單位能在短時間組成一定規模的任務性團體協助政府相關防疫措施,並發現社會工作者及志願服務人員的相互配合,能夠協助彌補政府不足之處。也因為有政府、社會工作者、志願服務人員三方合作,能夠讓社會服務變得更加完善。
在社會大眾關心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同時,在醫院工作的醫務社工,也和第一線醫療人員處於相同的風險威脅。在傳統的醫療照護模式中,醫務社會工作主要在處理案主的疾病適應與就醫問題,目的在促使其與環境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使患者能夠順利就診。特別在疫情爆發初期,個案及其家屬被隔離,此時,社會工作者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資源連結工作,使個案能充分獲得支持。
但在此同時,另外一群在社區中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卻往往被忽略。他們同樣也面臨許多旅遊接觸史不明的個案,也不確定下一秒會不會就被匡列為需隔離的對象,所以同樣經歷著風險。隨著實務經驗的發展,以及2003年曾嚴重影響人類生活的SARS疫情經驗,實務工作者有了「預防」的觀念(例如:戴口罩、取消共餐、上課人數限制等),使得社會服務更加安全。
另外,因疫情關係,諸多行業開始刪減人力,許多人因此失業。但作者卻意外地發現,社工人員的職缺似乎不受影響,甚至不減反增。從前的大學同學原先無意願從事社工一職者,紛紛轉戰社工場域就業。據此時期的就職者表示「這段期間工作找尋不易,有工作就很好了!」以往,社會工作往往需面臨低薪、高風險、高案量的威脅,眾人避之唯恐不及。這個長期人力短缺的工作場域,卻意外因疫情的緣故,增添許多生力軍。願未來的社會福利場域不要只是一個瀕臨失業而應急的工作場域,而是一個能夠真正讓人穩定安心工作的「友善環境」。
疫情雖造成全球的衝擊,但也因為疫情讓我們關係更緊密,疫情爆發雖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卻也讓一些事情變得更加簡便,疫情使臺灣人民更加成長。後疫情時代即將來臨,立基於社會服務領域的我們該思考,過去的服務模式是否有改善空間?或者現行的方式更精益求精,展望未來期盼疫情早日落幕使整體社會服務品質有所提升,建構完整的「社會安全網」。
*作者林彥良 / 大九學堂學員、國立臺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二;邱瑀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研究生、社工師、大九學堂二期學員。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