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新新聞》字母會 二十六場小說的武裝游擊

2017-10-18 20:00

? 人氣

字母會橫跨5年的寫作,集結成冊。(郭晉瑋攝)

字母會橫跨5年的寫作,集結成冊。(郭晉瑋攝)

文學不曾停止發生。然而在這個時空下的台灣,是否還可能產生真正重要的「文學事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永康街鴉埠咖啡地下室,六名台灣一線小說作家——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童偉格、黃崇凱、陳雪,正從兩個月一次,高密度的精神勞動中抬頭,等待「書寫的武裝游擊行動」——「字母會」總策畫、台北藝術大學哲學教授楊凱麟,給出下一個攻擊標的的提示。

這個時代能代表「我們」的創作

這場游擊行動從二○一二年開始進行。「在一個密閉空間裡,除了我們沒有其他聽眾。凱麟依舊寫好講稿才來,說話甚至會顫抖,那種緊張感……帶著一種對所從事的事物的敬重。」胡淑雯這樣回憶起字母會聚會時那種謹慎、神祕的氛圍。

字母會是楊凱麟從法國哲學詞彙(例如「未來」、「虛構」、「賭局」)出題,下給這群小說家的戰帖。他先用一千字闡釋詞彙的思想內涵,而小說家群則必須在楊凱麟準備的字母A~Z中,試圖用五千字的短篇小說回應、迎擊這些概念,最後由評論者潘怡帆針對每篇進行評論分析。

一三年六月起,他們開始在《短篇小說》雙月刊發表字母A(avenir,法文的「未來」)。六名作家,兩個月一次,二十六個字母,超過五年的連續書寫。今年九月起,《字母會》由衛城出版公司分四季出版,九月已出版了字母A~F六冊。

「就像白先勇用小說《孽子》賦予台北一種被觀看的獨特方式,或者一九九○年代王家衛的香港、北野武的東京。」楊凱麟說:「那我們就要問,這個時代能代表『我們』的是什麼樣的創作?」

楊凱麟會從法國哲學詞彙中給字母會作者群出題。(柯承惠攝)
楊凱麟會從法國哲學詞彙中給字母會作者群出題。(柯承惠攝)

書寫或書寫者的命運,總是纏繞於自身的歷史侷限,以及國家、文化、歷史身分自我認同。只是在任何「集體認同單一化」的過程裡(無論被稱為七年級後所謂的「天然獨」,或急統思想的反撲),小說總是站在集體性的反面,甚至不是反面,而是幽靈一般,從任何可能的角度去纏繞、追問、抽打與瓦解這個問題。

我們不是國家,是國家的反面

黃崇凱舉例:「寫字母F(fiction,虛構)時,我假設邦交國吐瓦魯沉沒,一萬人全部移來台灣,那對台灣的國族認同有何影響?又例如在字母C(célibataire,獨身)中,我寫當年共產黨沒打到長江以南,變成南北中國狀態,到最後台灣省仍是一省,和香港同時回歸的情形。」

當台灣在書寫中經歷影像的變造、扭曲、解體與重構,我們是否還能認得它?

「在這樣漂浮的小行星上,小說很難直線地回答國族認同,而是用小行星的飛行狀態,去被迫展現國族的命運或下場。」駱以軍說:「我們不是國家,而是國家的反面。」

「國家的反面」並不是反國家或無政府,而是書寫本質上反對著任何單一、簡化的精神預設。楊凱麟用「胡人性」形容駱以軍的小說,正好對應到台灣在政治、地理上的邊陲性,以及認同上的複雜性、不穩定性。

同樣的,字母會的成員構成,也顯示了世代、族群混血的激進實驗本質。例如黃錦樹書寫馬華、馬共的故事,甚至不被馬來西亞所接受,而只能在台灣存在。又如駱以軍、胡淑雯分別是一九四九年後外省族群和白色恐怖政治犯的後代,從光譜的兩端開始對話。

而「字母會」期間參與太陽花學運、親身爬梳白色恐怖歷史的作家胡淑雯,則從對書寫與「語言」本身的思考,體認到「政治正確」已成為當代書寫的大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