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區域均衡的聲音
被視為亞洲民主典範的台灣,現在正默默掀起一場追求「區域均衡」的聲音,這與西方提倡平等、人權的過程中,有著種族、性別、社會階級色彩等背景略為不同。今日的台灣,不均衡的發展是在更細微不易覺察的區域之間體現,更廣泛的說,多數亞洲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類似情況。
翻開台灣的行政地圖,大致可分為地形相較平坦的中南部,以及多山的北部、東部及離島。約佔總人口69.4%的1,580萬台灣人,居住在整個領土面積僅16.9%的都會區,2006年台灣主計處在《都市化程度》曾有這麼一個數據,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來到78%。
北部面積相較其他區域小,多為盆地與台地,卻有45.4%的人口集中在北部縣市,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台北市面積僅有台灣的0.75%,人口卻高達總數的11.45%,且至今這個北部都會區的人口仍不斷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總人口2千3百萬,面積在世界名列137名(36,19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650/平方公里。1967年到1981年間,台灣都市公共投資中有90%以上集中在北、中、南、高四個都會區,其中台北市就佔了60%。台灣社會追求區域均衡的聲音不曾停歇。
台灣的區域經濟失衡
總統蔡英文曾在2015年的「國土基盤整備與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發表看法:首先是「區域落差」。政府的資源大量投注於人口較多的北部,其他地區的經濟活動減少,民眾無法在地就業,自然會人口外移,在地人口高齡化也更加惡化。第2個問題,是「鄉村破落」。
年輕人大量的外移,也使得鄉村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少,就算地方政府引進工業與觀光,也因為欠缺整體發展的規劃與資源,導致鄉村地景的破壞與瓦解,鄉村地區的活力喪失殆盡。第3個問題,是「首都圈發展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大量人口往北部集中,造成土地及房屋價格高漲,連中產階級都無法立足,對年輕人更是一場噩夢。也因為過度擁擠,都市生活品質一直無法提升。
受商業歷史悠久的華人社會影響,當代中國商人圍繞著象徵最高權力的「京城」從事商業活動,經常錢權相伴。在台灣,也深受這種商業行為所影響,經濟活動朝著政治中心移動、依附且不斷壯大,在亞洲社會是一種常見的商業行為。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過:「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價值,年輕一代已感受不到,因台灣政商關係複雜已經到世襲程度。」因產業與資金過度集中於台北的現狀難以想像,例如,在2014年高雄市發生大規模氣爆事故後,市府實施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等 14 家能源石化及管線業者,將總部遷至高雄市,才扭轉石化業總部、管理階層聚集於幾乎沒有廠房的台北市,工業污染在其他縣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