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論文造假 科技部要求科研計畫申請者須上學術倫理課程

2017-10-23 19:30

? 人氣

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因捲入論文造假風波,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科技部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要求研究者參加學術倫理課程。(資料照,陳明仁攝)

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因捲入論文造假風波,宣布不續任台大校長,科技部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要求研究者參加學術倫理課程。(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大去年發生論文造假案,引起軒然大波。科技部為避免論文造假情形再度發生,要求首次申請科技部計畫的研究人員,需先上6小時的學術倫理教育訓練課程,並附上證明後;而非首次申請的研究者,也需要勾選制式聲明書,表示了解相關規則。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也表示,線上的學術倫理課程參與學校從去年30幾所倍增至70幾所,台大也在其中,顯示各校對學術倫理的重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科技部綜合規劃司長林廣宏表示,有鑑於之前發生的違反學術倫理事件中,有許多年輕學者表示不熟悉相關規定才會犯錯,為了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情形,科技部於9月30日修正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要點,從12月1日起加入6小時學術倫理課程的要求,申請者可以選擇到大學教育平台、線上課程網站等處完成6小時課程,附上證明後即可,但如果未完成課程,科技部將不會核准計畫。

針對非首次申請的研究者,林廣宏指出,他們也需要事先勾選是否瞭解學術倫理規定的制式表格,否則科技部不會許可申請的研究計畫。

林廣宏表示,從去年的數據來看,科技部一年約有600名首次申請的研究人員,科技部除了加入課程宣導外,對於違規者,將追回部分或全數補助,同時撤銷相關得獎獎項,提醒申請人不要做出違反學術倫理行為。

至於詳細課程內容,接受教育部委託開設學術倫理課程的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主持人周倩表示,該中心提供研究生18個核心的單元,內容包含要如何引用、改寫才不涉及抄襲、相關法規等等,藉此能提升研究者倫理的敏感程度,避免因不了解規定而踩到紅線。而每3個單元要花1小時研讀,共需花6小時。除了基礎的6小時課程外,在各領域也有規劃進階單元,像是語言學者可參考語言相關的進階單元,強化專業領域相關知識。

研讀結束後,將會透過考試幫研究者取得認證。認證共計有26個題本且「Google不到歷史考題」,而考題內容相當多樣且變化多,也包含情境題等不能單純死背的題目,根據統計,僅一半的受測者能在首次完成認證,過關並不容易。周倩強調,學術倫理相當重要,雖然線上課程只是其中一種選擇,但參與的學校從去年30幾所倍增至70幾所,顯示各校對學術倫理的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