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個生態公投連署「珍愛藻礁」已進入倒數計時,2月底前需募集35萬個連署,才能在今年8月公投,但目前為止只募集了1/3。不論最後公投成敗,都不是守護藻礁行動的終局,因為就算公投成功,依過去經驗政府也未必認帳。未來還有行政訴訟、保護區劃設等著公民與政府對決。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曾經形容這是一個「國恥等級的公投」,明明是稀世珍寶,卻要動用公投才有機會保存下來。而之所以走到公投這一步,起因於2018年10月通過的中油第三接收站環評。這個接收站位於大潭觀塘藻礁區,多位學者研究發現,這裏藻礁旺盛,發展出世界級的海洋生態。
「中油三接換址興建」是公投主要訴求
不只林惠真視桃園藻礁為珍寶,還有多位知名度高的學者,包括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兩位研究員陳昭倫、鄭明修。鄭明修曾有感而發:「台灣到處都在蓋港,我們把生態都填完了,未來台灣的孩子還有海邊嗎?」小學自然科退休教師潘忠政,更全心投入9年,桃園藻礁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熱點。
一如「珍愛藻礁」的公投主文:「是否同意中油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請中油三接站換址興建或採用替代方案,是這場守護藻礁運動的主軸。
但政府想的跟民間不一樣,中油始終鐵板一塊,位置不能換就是不能換,什麼替代方案都不可行,堅持現址興建是「唯一方案」,以便大潭電廠7~9號機新增機組如期在民國111年~113年商轉,提供年發電量約197萬度。
替代方案可行性,環團跟政府看法不同
對於環保團體提出的替代場址、替代方案,中油全部認為不可行。替代場址包括鄭明修提出的台北港、林口港,但中油及台電認為不可行的理由並不是技術不可行,而是環評會拖很久,趕不上大潭電廠的供氣時程。
除了替代場址,環保團體也提出不必興建三接站的替代方案,例如興建浮動式接收站,或從台中、高雄透過海管輸送到協和電廠、大潭電廠使用。不過中油同樣認為不可行,理由是浮動式接收站不穩定,由台中、高雄的天然氣拉長管供應,不如北部接收站就近供應更有效率。
替代場址跟替代方案都不可行,是否可能為大潭電廠7~9號機本來要供應的197萬度電找到調度、節能、提高能源使用率的方案?這點台電總經理鍾炳利在去年立法院的公聽會說,如果大潭電廠無法如期供氣,2023年起備用容量率會少於15%的法定目標,這還沒算台商回流可能增加的用電量。
藻礁是否受到保護,環團跟政府看法不同
總之環保團體提的方案,中油跟台電通通認為不可行,但不行的原因不是時程趕不上、就是備用容量率無法達標。但最大的問題應該不是這些,而是中油自認在環評會上已做了相當程度的妥協,包括減少開發面積、採用友善的施工方法,已善盡保護藻礁的責任,不滿依然受到環保團體責難。
環保團體則不相信中油的迴避方案真的足以保護藻礁,去年兩度發生中油工作船擱淺事件,造成大潭藻礁及柴山多杯孔珊瑚損壞0.5公頃,就足以佐證只是避開G1、G2的藻礁裸露區並無法保護藻礁生態。
而且中油只是把開發區從232公頃減到23公頃,海域開發並沒有減少,鄭明修認為興建後海流會改變,也會有突堤效應,對整個海域生態的破壞非常大。
藻礁永存的唯一方案,就是三接遷址興建
每當環境生態跟工程出現衝突時,開發者就會在環評會中提出「減輕對策」,以讓環評過關。而這些減輕對策在環評當時只是提出、是否真能達到減輕效果,因為還沒有發生,所以在環評通過當下並不知道。
因此對於藻礁這麼珍貴、連蔡英文總統都要寫下「藻礁永存」的生態環境,與其提出100種不可靠的減輕方案,不如讓藻礁不要承擔任何一點點工程風險。畢竟台灣只有一個大潭觀塘藻礁,天然氣接收站卻有許多其他選擇,而且使用期限很短。什麼才是明智的選擇,相信大家心中早有答案。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