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夯就跟風推出 素食餐沒有市場就不做
這種想討好所有人的策略,也意味著無法對陳年舊疾痛加改革。如今一切「向錢看」,反而更聚焦。阿K掌舵後表明,他要審核麥當勞每位高層操守,未達標者一律開除。
美國店面表現不好,他就關閉兩百家分店,其中一半是在沃爾瑪超市內,不在乎是否會犧牲低收入者用餐權利。《金融時報》曾質問他為何不推素食健康餐,他稱「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
為吸引年輕人,還找饒舌歌手史考特(Travis Scott)代言,被《紐時》酸「荒謬」,它不為所動,原因正如《富比世》稱,麥當勞與史考特聯名的特餐「非常暢銷,賣到缺貨。」
原本麥當勞和人造肉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合作,後來見此市場有搞頭,去年11月宣布改推自家的人造肉漢堡,這個疑似「不講武德」之舉,導致「超越肉類」股價一天重挫8%。
《經濟學人》分析麥當勞成就有二,一是它未像別的實體業者在科技浪潮下滅頂,「從大麥克變身成大數據。」;二是它並未在疫情下屈服,反而開發出新商業模式。但這些若不是基於「好到底」或「壞到底」的決心,而只是如同過去的「權宜之計」,就不可能成功。
雖然生機乍現,未來大環境仍不容樂觀。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麥當勞營收不到210億美元,比2013年高峰期縮水逾3成,「這是一個整體在走下坡的生意。」《紐時》評論。(延伸閱讀:從iPhone盒子印到日本花牌,44歲印刷廠富綱自台灣走向世界)
挑戰者包括奇波雷、新興健康食品。同時它對年輕人號召力也有限:《華爾街日報》引述統計,千禧世代只有5分之1會去吃大麥克,一位麥當勞加盟店主稱此產品「越來越沒存在感。」
「將達爾文主義進行到底」,正確與否只能交由市場審判。但這家速食龍頭的變身仍具啟發意義,那就是「改革不是請客吃飯」:若想面面俱到,最後什麼都得不到。或許就像但丁《神曲》裡所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作者/楊少強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