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考》霧霾中的北京病人

2017-10-29 06:40

? 人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霧霾頻繁出現,年年如此,壓力源的影響也會彌散,這比突發事件更容易對心理健康造成損害。在長期的壓力中,我們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捉摸的情況,比如總是會感覺很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無緣無故的易怒。

對霧霾的存在感到壓力,壓力又反過來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這樣的惡性循環,是身在霧霾中,需要讓自己留意的。

霧霾這樣的公共事件,和個人生活裡的壓力源還有一點區別,會讓人感到非常無力。對個人來說,能應對霧霾的方式無非三種:戴口罩,裝空氣淨化器,或者搬到空氣品質較好的地方。

無論哪一種,驅動我們去做這件事,仍然是焦慮和恐懼,從這個角度來說,霧霾確確實實地影響了所有人,解決霧霾這樣的公共事件,也並不僅僅是依靠個人的心理自我調節,公共事件更需要政策調節。

例如,在地震突發後,人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的心理疏導,而是食物、水等基本保障先期迅速進入,有了這些,就是心理創傷平復的保障。

空氣品質紅色警報後,大量抑鬱症患者抱怨自己症狀加劇

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研究發現,空氣裡的黑碳(和尾氣排放有很大關係)含量越高,孩子們的言語智力(例如分析、推理)、非言語智力(例如利用視覺資訊解決問題)和記憶力測試表現越低。

空氣中的小顆粒污染物(PM2.5),可以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血管,隨著血液迴圈進入大腦,它們會引起腦部的炎症,從而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也就是說,霧霾不僅會「上腦」,還會「走心」。

為了找到空氣污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人類的好朋友小白鼠登場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Randy Nelson教授讓小白鼠像上班一樣吸霾,每週五天,每天八小時。10個月之後,這些小白鼠在走迷宮時的時間明顯變長了,還出現了類似抑鬱的反應。比如,以前喜愛的糖水,現在興趣平平;雖然面臨溺水,也動力平平,比以往更容易放棄游泳。

雖然有這些行為表現做鋪墊,當Nelson解剖開這些小白鼠的大腦時,還是震驚了。他發現,甚至大腦結構已經發生了生理上的變化,在海馬體區域的樹突神經元變少,因此,記憶力會出現下降。

當然,這些研究都是相關性研究,不能絕對說,霧霾和空氣污染導致了心理和精神疾病。

在臨床上的觀察也證實了這種相關性。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王健在接受《中國日報》的採訪時說,在北京亮起空氣品質紅色警報後,大量患有抑鬱症和神經症的病人來到醫院,抱怨自己的症狀加劇了。

對患有抑鬱症的人來說,症狀加劇意味著情緒低落、焦慮、暴躁、緊張、多疑、消極;而對神經症患者(例如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症狀加劇則意味著,內心體驗到的痛苦加劇,妨礙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者社會功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