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鳳梨大戰」政經角力全解析:德國之聲專訪《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

2021-03-05 09:00

? 人氣

我們畢竟還是要站在農民利益看,但是這真的只是短期的救急,長期來講其實還是要從供給面的調節,還有需求的創造。我必須承認,現在大量買水果,看起來是抑止了預期心理的反應,但是可能要進一步深思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買了回去有沒有真的吃,因為有時候是企業認購,然後就分贈給員工了。第二個就是說,員工家裡多了這麼多鳳梨,他不去買其他水果。我很多中南部農民朋友,聽到訊息,大家都去拿免費的鳳梨, 那請問路邊攤的鳳梨誰要買? 買鳳梨跟吃鳳梨這中間還是有一個動作要去完成,不是說買了就沒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在透過國內的大筆訂單解決,這個就數字上帳面看是如此,可是會不會排擠到原本要在國內消費者的意願跟預算,這個其實都要再仔細斟酌,根本解決還是要讓鳳梨鮮果的產品去創造它新的附加價值,然後找到新的海外市場, 這個才是治本的方法。

德國之聲:政治上來看呢?有選票考量嗎?

焦鈞:我覺得免不了陷入口水,大家就各自解讀,這是台灣政壇一個很不好的現象。你看總統在屏東宣布說,政府唯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准農民收入減少。藍營媒體當然也去刻意採訪農民去罵民進黨,「兩岸關係搞不好,國民黨才讓他們賺得了錢」,挑動很敏感的神經。

德國之聲:蔡政府的「農業國家隊」有發揮功能嗎?

焦鈞:我必須承認16年民進黨小英(蔡英文)政府上來在各個領域上很喜歡強調國家隊。這有一個背景,就是一個叫做5加2產業戰略,這中間有很多研發構想是來自於「安倍三支箭」的概念,嚴格說起來就要去探討說,我們要走的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如果是大政府,那當然很多事情就要國家介入,如果走的是小政府,那當然就讓民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體系去進行。

但坦白講,我也無法回答到底我們執政當局走的是大政府還是小政府,但是既然走了國家隊這樣的名稱,當然就必須承擔一些責任跟使命。平心而論,過去做了什麼其實三、四年就過去,我覺得我們也不便多說,但期許未來應該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幫台灣農產品品牌的形象做更多行銷,不太需要花太多力氣在產品銷售,產品銷售畢竟是民間商業行為,讓民間貿易商去處理,國家資源應該放在整個農產品形象,整個台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的行銷作為上面。

德國之聲:有評論認為這次事件是北京「農業統戰」失敗後的結果,您怎麼看?

焦鈞:如果對兩岸關係或是對中國大陸體制有認識的,應該都聽過一個說法,就是「中南海的權力高層運作是一塊黑布」,布後面怎麼運作外界從來沒有人知道。我從2005年實際參與兩岸農業交流跟農產品往來一直到2012年為止,我真的只能從台灣這邊的角度去反推、去爬梳他們怎麼去訂定對台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