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鳳梨爭議》對台灣壓力測試?北京農業統戰失敗?兩岸可能重啟對談? 「水果政治學」專家焦鈞解析

2021-03-07 09:00

? 人氣

20210304-金鑽鳳梨,國民黨黨徽。(顏麟宇攝)

20210304-金鑽鳳梨,國民黨黨徽。(顏麟宇攝)

中國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引發兩岸爭端,德國之聲專訪《水果政治學》一書作者焦鈞,他分析了這個事件的經貿與政治意涵。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是經貿還是政治事件?

焦鈞:農產品的檢疫,兩國之間貿易往來,本來就會有很多爭端處理機制,特別是病蟲害這個問題,其實都是雙邊磋商出來的。中國對台灣輸入的農產品,特別是生鮮有蟲害方面的問題,其實要透過一個磋商機制,當然單向片面宣布也是一種手段,只是通常不太會用那麼嚴厲的方式,通常還是會彼此先溝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第一個層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二個層面主要是這個選擇的時機點在3月份台灣的金鑽鳳梨要開始生產的時候,中國政府在前一刻2月底宣布,當然這個針對性就非常的明顯。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2020年以來,中國大陸海關多次從台灣地區輸入菠蘿(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

德國之聲:這是對台灣的壓力測試嗎?

焦鈞:嚴格說起來,中共在20世紀就開始研究非傳統安全戰略,這種非傳統威脅的東西,像經貿手段就是,因為鳳梨對於台灣來講是很重要出口的生鮮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比重又非常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 大陸選擇了一個這麼敏感的時機,針對這個品項全面禁止輸入,當然就有非常多的政治意涵。

往上提升到兩岸,甚至是國安層級,台灣內部也有評論指出說,是不是因為邱太三、陳明通這個新的國安團隊上來。但我覺得以戰逼和,用經貿壓力的手段來讓台灣執政當局上談判桌,這個東西在基層確實是有類似的發酵,比如「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都不好,國民黨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水果都能上去」。這種以民逼官、以商為政其實一直是中共對台策略的兩手手法。

德國之聲:這樣的政策是否有中國內部因素影響?

焦鈞:現在全世界對中國的圍堵其實是從川普政府之後到拜登上來似乎都沒有什麼和緩,所以當然也不排除說,中共對外一向會比較硬,對內就會倒過來。反過來,對內硬的時候,對外就軟,所以和戰兩手策略或者我們通稱他們是一種正反合思維辯證的政黨,所以面對外部形勢的變化,寧左勿右,對台政策強烈,當然都不排除是為了在兩會期間,去營造一個更穩定的政局。

德國之聲:台灣只有一成鳳梨外銷,雖然其中九成銷往中國,但傷害有這麼大嗎?為何台灣政治人物這麼大動作回應?

焦鈞:這有幾個層面,第一個還是先從經貿講起,價格是供需決定,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經濟學基本法則,但是有一個東西確實不好控制,叫做消費預期心理,產生在外部訊息和因素的介入。這次府院黨高調回應的情況下,當然我認為,如果不去做一些動作,可能反而會讓預期心理去發酵。所以當高調宣布了這個事情,雖然定調成防檢疫動作,不想升高衝突,但是後續透過所謂大批量的採購確實可以抑止消費者預期心理,讓價格不要崩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