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大量運用無人機等AI人工智慧技術,改變傳統作戰型態,「軍情與航空」主編施孝瑋7日在思沙龍講座除了剖析樣態,針對國際情勢、台海局勢和《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對談。施孝瑋從無人機AI人工智慧的運用,談到國軍不對稱作戰能力的建構及潛艦國造的必要;對於台灣是否應該擁有核武,施孝瑋以結果論給出否定答案,對台灣未來的戰備整備,除對當前兵役制度提出建言,也認為應當強化國人共同防禦的想望。
施孝瑋開宗明義就指出,台灣離戰爭「說近不近,但說遠也不遠」,1967年的台海空戰,是兩岸間最後一次直接軍事對抗,他個人在1996台海危機期間,在新竹空軍基地服役,由於當時正處於接裝高峰,人員裝備狀況都不理想,只能靠最後10餘架F-104戰機和台中清泉崗剛換裝的40餘架IDF戰機執行全天候攔截任務,他有非常深的感觸。
郭崇倫則以美國前總統川普2018年宣布退出《中程飛彈條約》為例,介紹條約設置的70年代背景,美國在歐洲設置飛彈防禦系統,引起蘇聯不滿,進而談判約束彼此的歷史,他認為,今日美國在亞洲設置飛彈防禦系統,「70年代的歐洲就是現在的東亞國家。」
由於講座主題圍繞在AI人工智慧的使用,郭崇倫認為人類會有錯誤,但AI錯得機會比較小,新式武器有越來越朝自動化靠攏的趨勢,甚至俄羅斯還研發所謂的核子巡弋飛彈、魚雷,有「末日武器」的用意;施孝瑋則表示,俄羅斯乃至於前蘇聯其實一直都有相關研發,原因在於蘇聯海軍採取守勢,目標僅以鞏固北極海(非大西洋)為主,例如航母本身採守勢設計,艦載機也以強化艦隊防空為首要,因此當這些航艦轉賣給中國後,中方就得花時間改造,而當時面對美國海軍的攻勢作為,此類武器就成為自己遂行不對稱作戰的重要存在。
「沒有核武對台灣反而更好」
施孝瑋進一步表示,這個不對稱作戰的構想,如今也成為我方對應解放軍的方式,美方希望看到台灣針對不對稱戰力的組建。
現場有人問及潛艦議題,施孝瑋表示,潛艦國造難度高,但以台灣四面環海的環境,海上交通順暢影響台灣甚鉅;潛艦可潛伏在東北和西南方向海域,除執行反封鎖作戰,亦可遲滯對岸發動的兩棲登陸行動,因此潛艦國造「不得不為。」
此外,有聽眾對核武議題表示關切,並以北韓、伊朗等國為了生存發展「擁核」,台灣是否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核武?施孝瑋以結果論看待,認為或許沒有核武對台灣而言反而更好,因為不用擔憂對岸採取極端手段,更何況過去亦無可投擲核彈的能力,「丟不出去,就只是裝飾品」,甚至引起各界反彈,但施孝瑋承認,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當年行為(將核武資料交給美方,打破台灣擁有核武的夢),對國家不忠不義,對單位也傷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