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德國柏林通過議會表決,設立三八國際婦女節為全民節假日。這是特立獨行的柏林在聯邦德國首領的全民節假日,其意義在於:「女權即人權」的社會人文思想,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協作與推行。
全民節假日亦意味著多元層次的思考性:譬如,針對女性在權方結構中的傳統弱勢地位,女性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常被歸咎於父權制結構體系。但事實上,男性與兒童同樣也會淪為家暴犧牲品。譬如最近由《另一個拉姆》所引起廣泛關注的名記者馬金瑜家暴事件中,男主角札西也同樣自述遭到女方的家暴。
因此,在又一個已逾百年的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基於反家暴機制所宣導的「科學」與「社會政治」角度,客觀深入地剖析馬金瑜事件及其交織折射的複雜現象,無疑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首先,正如馬金瑜本人在《金瑜,還是那個金瑜》中清醒有力的認知——「個人的悲劇,不代表地域和族群」,德國反家暴學者與警方諮詢公文也普遍認為:家暴事件並非某地域、某族群、某文化獨有的現象,甚至也與經濟階層、教育程度等沒有必然聯繫。而在筆者親身接觸過的家暴事件中,既包括精英式德國聯邦議員家庭,也包含來自中產階層的韓國─臺灣留日學生的聯姻。
其次,家暴問題並不僅僅限於當前伴侶關係。從離婚之後多次報警、仍遭前夫在直播鏡頭之前追蹤燒死的「網紅」拉姆,到婚內攜子投奔好友、消失沉默三年的名記者馬金瑜,以及在幼兒園老師及鄰居多次干預下仍遭養父母虐待致死的韓國鄭仁案,深刻共映了家庭暴力對於社會廣泛的傷害。比起質疑受害者的種種不完美或不機智,其中更值得迫切關注的,顯然應該在於:社會該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反家暴運作機制?
1. 家暴問題的獨特性與複雜性
家庭暴力並非孤立性事件,它的發生與持續恰恰是以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為依托,並且暴力手段也是複雜及多方面的。針對女性家暴領域而言,2014年生效的《伊斯坦布爾公約》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國際公約。根據其定義,女性在身體、精神(心理與情感)、性關係、經濟、社會活動等諸方面遭受的威脅與傷害,都應屬於家暴領域。
中國面對傳統文化及國情,在2016年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中,暫時只將身體傷害與精神傷害納入家暴概念。但根據中國婦聯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仍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家暴,並且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會選擇報警。因此,當名記者馬金瑜打破沉默、以另一個慘烈的拉姆自比,使得家暴事件以令人震驚的方式進一步進入輿論視野,這首先是對「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醜不可外揚」等陳腐觀念的有力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