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超過半世紀的歷史教育,土地是秋海棠、人民是炎黃子孫、過去則是中華民族的過去,這是我們以前歷史教育教的土地、人民,及其過去……」過去的歷史教育,對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到底影響多大?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道出長久以來台灣最大的缺憾。
專長研究台灣史的周婉窈2日下午出席第12屆蔡瑞月舞蹈節系列活動「台灣史論壇」,分享為何台灣人欠缺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史。
「欠缺主體性,主要是黨國教育的後果」周婉窈道60年黨國教育代價
周婉窈指出,已逝台灣史研究者張炎憲「咱台灣人的歷史,要由咱台灣人自己來寫」一語談的,其實就是「要以台灣為主體來寫台灣史」,然而無論是主體或主體性,在過去台灣是欠缺的。
「欠缺主體性,主要是黨國教育的結果!」周婉窈表示,中華民國在台灣施行的黨國教育歷史課教的「土地是秋海棠、人民是炎黃子孫、過去則是中華民族的過去」,而不是以台灣為主體的土地、人民,及其過去。
周婉窈指出,自1945年直到1997年國中教材才出現台灣史,高中更要等到2006年,台灣人受黨國教育的時間長達60年:「這影響很大很深,我們今天還要去面對這種影響的結果,它影響三個受教育的世代。」
「主體,指個人或群體具有『自我』,這個自我是獨立的、可以自己作主的……」周婉窈解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指以作為主體的台灣來看台灣的歷史,就是從台灣這個自我(土地、人群,及其過去)出發,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台灣的過去。
周婉窈強調以台灣為主體來書寫歷史的重要性,但也感嘆這命題其實很奇怪,因為這在許多國家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台灣卻一直欠缺主體和主體性:「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會問這個問題?如果你去問日本人,說他們的歷史要不要以日本為主體來寫,他們會覺得很奇怪。」
30年前張教授勇敢挺身研究白色恐怖:我又沒要做官,有什麼關係?
雖然現在歷史學有一種提法,想超越國家的範圍來研究歷史,但周婉窈仍認同張炎憲「台灣人的歷史由台灣人自己來寫」一語,畢竟我們台灣都還沒有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
周婉窈同時也感念張炎憲為台灣史研究的付出。身為台灣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張炎憲在30年前許多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都還不敢出來講話時,便開始進行口述歷史,還曾被受訪者稱讚「很勇敢」,對方擔心他會丟工作,張炎憲只是平淡地回答:「我又沒要做官,有什麼關係?」
「理念好講,但實踐困難,張炎憲從年輕時就開始實踐,這讓我覺得感動,對他的過世很不捨,希望我們能繼續走完炎憲教授沒走完的路……」周婉窈至今仍相當懷念3年前過世的張炎憲教授。
「如果沒有去爬高山,當空氣變稀薄時,你不會發現空氣多重要。」周婉窈以空氣為喻,強調主體之重要性。替台灣人找回自我,這條路張炎憲曾一路走來,而今後周婉窈與其他研究者,仍將繼續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