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史序〉從國文作文選文被拿下來,就表示我們的社會開始會思考、將心比心……」教育部因為「開山撫番」等用詞決議將連橫〈台灣通史序〉從國文課本刪掉,長期研究原住民族歷史的中研院研究員詹素娟認為是件好事,對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長期以來受到歧視與打壓的狀況,她頗有感觸。
「閩南人、客家人、還有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既不尊重也不了解原住民」
今(2)日下午,服務於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詹素娟出席第12屆蔡瑞月舞蹈節「台灣史論壇」活動,分享長期研究原住民歷史的心得,也道出原住民一直以來受到的歧視。
詹素娟表示,談「台灣人的歷史」前,必要先釐清「什麼是台灣人」,而原住民族就是在17–20世紀末漫長時間裡,「原住民族是閩南人、客家人、還有來自中國的外省人,既不尊重也不了解的族群;原住民在中華文化霸權、沙文史觀下備受歧視,也因為資本主義方便治理的前提,失去了原有文化……」
經歷漫長抗爭 原住民仍時時被傷害
詹素娟認為,若不是因為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解嚴、以及1990年本土化運動,「原住民早已走入黑暗地獄」。然而即便經歷漫長抗爭,原住民仍時時被傷害,例如嘉義日前擬將吳鳳廟列為觀光景點,又例如頌揚吳沙「開蘭」事蹟,把宜蘭說得像從未開發過,而忽略了長久居住於該地的原住民。
「原住民人數雖然少,但他們的存在可以針砭我們去思考。我們常說被殖民很痛苦,但他們是被殖民、再殖民。」詹素娟提醒。
不認同「台灣人85%都有原住民血統」:這對平埔族運動有很大傷害
有學者高呼台灣人85%都有原住民血統,詹素娟不以為然,表示「這對平埔族運動有很大傷害」。比起輕率地將原住民歸進漢人文化、好像大家都一樣,詹素娟認為更重要的是「重視原住民語言文化的多元、尊重不同的史觀」。
何謂尊重「多元文化」與「不同史觀」?詹素娟舉例,漢人歷史是以編年事件為主,原住民不同族群卻會有不同的時間觀、歷史觀,「原住民口傳的神話的也是歷史,史前的也要被包容進來」;又例如,「狩獵」往往只被當成一種採集行為,但對原住民來說那是「文化」,不是單純的狩獵事件。
戴寶村:詹素娟讓讓西拉雅族、道卡斯族找回名份
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表示,詹素娟長期研究平埔族歷史,也讓平埔族民族戶政運動找到重要的學術基礎,例如讓西拉雅族、道卡斯族等原本不被認為是「原住民」的族群找回名份。
「如果政府沒給我們年輕人歷史,那就代表沒給我們每個人一個身份、欠我們一個身份。」上午蔡瑞月舞蹈節開幕式,舞蹈家蕭渥廷這麼說。找回歷史才能知道自己是誰,這觀念在原住民來說,或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