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態本相─岷江上游村寨之社會現實:《毒藥貓理論》選摘(1)

2021-03-21 05:10

? 人氣

在族群認同上也一樣,形成一層層地理空間上的大小圈子,愈內圈的人血緣愈親,愈外圈的血緣愈疏。本地一句俗諺「山分樑子水分親」,表示本地人也意識到此種人類空間社群與血緣社群(族群)的密切關係。在一個寨子內,最小的圈子當然是一個一般不超過六口人的家庭;其外便是兄弟和堂兄弟的家庭,此圈內各家庭的父祖輩為親兄弟。更大圈,一個寨子裡幾個不同姓的家族(本地漢話稱家門),經常也稱他們是很久以前來此的幾個弟兄祖先的後代(對此我們可以有些懷疑)。包括幾個寨子的一條溝中整個一圈人也一樣,常宣稱各寨分別是幾個遠古弟兄的後代。由於有共同資源領域,其內又有各是各的地盤,所以親近的「弟兄」社群是「同根生」的人群,又是「明算帳」的人群,也是彼此「相煎急」的人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弟兄」關係的各家庭、家族及各寨,當然其間隱含對女性之忽略與歧視;這是我們─特別是男性─必須注意的。這也是本地社會現實之一。以經濟生活上的分工來看,在過去女性幾乎一輩子是田裡及家裡的「奴隸」。山裡的傳統農業只求儘量減少一家人的生計風險(相對於追求最大利益的農業);人們種不同季節的、多樣性的作物以分散風險,以免季節性或生物性(植物病蟲害)災難讓一家人活不下去。這樣的農業模式,自然使得負擔主要農活的婦女整年忙碌。母親帶著女兒做農事,男人外出打工或作買賣,這在 1990 年代還是本地傳統。過去,婦女一輩人沒出過溝是常有的事;簡單的理由便是─每天都有活要做。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這樣的村寨社群裡,女性屬於村寨空間(父親與丈夫的村寨),也被工作「困」在此空間中;在血緣(祖先有兄弟關係的親屬)、政治(公眾事務決策機制)、宗教(如祭山神)等層面,女人都是外人。

以上我介紹了本地環境(包括自然與人為建構的環境),以及人們如何以各種生計手段利用環境資源來求生存;為了生產、競爭與分配資源,人們如何以空間、血緣與性別等判準,來組成各種成員彼此認同的社會群體。這便是我所稱的「人類生態」之本相,也就是綜合環境、生計與社會的人類生態現實。以下,我要談談本地人類生態中另一個重要部分,也就是其表相─我們所稱的「文化」,與在「文化」下人們的習慣、傳統、風俗,與因此產生之文化現象。

女性被「困」在村寨中,男性則無此必要

我將文化加上引號是因為,目前文化一詞在人們心目中或多或少得到相當程度的美化;它或被視為不可侵犯、無可動搖,或即使知其不當也無可奈何。我無意侵犯大眾對文化的美好印象,因此用帶括號的「文化」來代表我對文化的特殊認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