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救星到黨國負面象徵:蔣介石在台灣留下的記憶烙印

2017-11-07 10:53

? 人氣

中國對蔣介石的記憶可能是北伐、抗戰還有被毛澤東打敗逃到台灣,台灣人對蔣介石的記憶卻是很不一樣。(BBC中文網)

中國對蔣介石的記憶可能是北伐、抗戰還有被毛澤東打敗逃到台灣,台灣人對蔣介石的記憶卻是很不一樣。(BBC中文網)

10月31日是台灣的「蔣公誕辰紀念日」,這是因為按照國民黨的說法,又稱為蔣中正的蔣介石出生於1887年的10月31日。

雖然已經去世了42年,由於他留下的歷史記憶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蔣介石在台灣即便是現在,依舊還是會引起爭議,例如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中正紀念堂,最近又引發了是否應該轉型的議論。

當年他還在世的時候,這是一個「國定假日」,街頭出現的標語是「恭祝總統蔣公萬壽無疆」,「總統蔣公」之前規定要空一格以示尊敬,宣傳影片的內容是「在偉大英明的總統蔣公領導之下,台灣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富足安康的生活」。

反攻之夢

在「神格化」的1950還有60年代,官方把蔣介石塑造成是要帶領大家「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大時代舵手」、宣揚的是蔣介石曾經領導北伐、統一中國。他還是領導「四萬萬同胞」打贏抗戰的「民族救星」、「世界的偉人」。

這些對隨著他來到台灣的外省人而言,那是刻骨銘心的的深切記憶,但是對「抗戰勝利」之後被「光復」的台灣本省人而言,對蔣介石政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二戰結束之後不久,台灣就發生了「二二八事件」,許多台灣籍的精英在隨後的鎮壓和「綏靖」行動中失去了生命。這種下了日後台灣反國民黨的種子,國民黨政權在1949年「播遷」來台,台灣進入的是另外一個類型的統治,也就是現在所稱的「白色恐怖」。

後來國共戰火越來越熾烈、台灣雖未被戰火波及,但是徵糧、加稅以及後來的台幣改革重創了台灣的經濟。隨著國民政府逃難到台灣的大批軍民,也因為文化、語言的差異而產生摩擦,這令相當一部分的台灣人對蔣介石、國民黨政權甚至外省人產生了排斥心理。

偉人不再

台北市郊山頭上有一個墓園,這個墓園曾經湮沒在高高的雜草中,不為人知。墓園中每個小小的墓碑之下埋葬的就是一個在「白色恐怖」中遇害的死者。他們當年都是因為與「匪諜」相關的罪名而被處決,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遇難者都埋骨於此,有許多但是人數不詳的遇難者遺體是經由其他的方式被處理。

這段「白色恐怖」和台灣的戒嚴時間重疊。台灣戒嚴總共38年而蔣介石執政就佔了其中的26個年頭,自然當後世對當年台灣戒嚴時期究責的時候,矛頭就指向了蔣介石,而資料與紀錄常年地被封鎖或者散失,也讓蔣介石的罵名繼續。

例如「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所謂受害者,的確是有所謂的「匪諜」,但是被無辜株連的人數更多,導致相關單位對公開史料和紀錄有所遲疑,而國民黨所描述蔣介石領導北伐、抗戰等等所謂的「豐功偉業」,在台灣找不到痕跡,在台灣和他相關的遺跡卻成了獨派口中蔣介石「打壓本土文化」的證據。

台灣的史料和紀錄也許取得不易、開放很難,但是美國陸續解密了許多文件與史料,史迪威、馬歇爾、杜魯門對蔣介石的看法公諸於世,推翻了以前歷史課本描述蔣介石的那種「偉大形象」。

已故美國總統甘迺迪時期的史料又讓獨派人士說是「證明」了蔣介石早已知道「反攻無望」,卻讓台灣民眾唱了多少年的《反攻大陸去》、還繼續在台灣耗費巨資組建百萬大軍,無心建設台灣,從而質疑國民黨是「外來政權」。

歷史評價

台灣民主化之後,許多調查都認為蔣介石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向來是負面多於正面,但是現在的台灣人大概有將近三分之一以上沒有經歷蔣介石的統治,對蔣介石的認識大多是來自書本和長輩的口耳相傳。

也許出於當時的時空背景,蔣介石在台灣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國民黨曾經形容的「必要之惡」,不過到了「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不再是「國定假日」的今日台灣,即便是早已作古的蔣介石也必須為當年的一切而面對歷史的批判、付出代價。

位於台北市行政中樞地區的中正紀念堂,每到選舉的時候就成為反國民黨勢力攻擊的目標。現在民進黨再度上台執政、大力推動轉型正義,蔣介石的歷史地位也再次受到挑戰,拆銅像、去「蔣公」的行動屢見不鮮。

也許蔣介石生前從未想到,有朝一日他竟然會從「偉人」種種跌落,成了他生前苦心經營的國民黨前所未有過的重擔,而留給台灣的記憶則是有那麼多難以撫平的傷痕。

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