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從葛老之謎到葉倫謎團

2017-11-08 06:20

? 人氣

這次葉倫之謎同樣是通膨;美國經濟成長率已達3%,失業率降到17年低點的4.1%,撇開勞動參與率也降低的問題不談,這些數據顯示的是美國經濟的熱絡。但通膨呢?在漂亮的總體數字下,個人消費價格指數成長率只有1.3%、核心物價成長率1.7%,而FED設定的通膨目標是2%。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葉倫:通膨未現是「謎團」

葉倫說,美國經濟成長及低失業率並未帶來傳統經濟模式認為該出現的通膨,這不僅是「謎團」、「出乎意料」且「令人擔憂」,這使得央行官員面臨越來越不安的窘境;將接替葉倫出任FED主席的鮑威爾也說「低通膨的原因就像是個謎」。

其實,從1980年代,當時FED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不惜緊縮貨幣到讓民間利率飆到20%,以便「勒死通膨這隻怪獸」且成功後,美國基本上就脫離通膨肆虐直到今日。甚至以全球觀點來看,除了某些國家會在不同時期碰上通膨問題外,大致上已無通膨肆虐全球的情況發生;而那些會出現通膨的國家,又多與治理問題有關。

葉倫與鮑威爾口中的「謎」,大概要幾年後才會有解答,甚至可能因經濟學家看法分歧(他們永遠看法分歧)而難有定論。不過,從長期的脈絡來看,應該是新經濟的科技進步,及全球化「要素均衡化」兩大因素繼續發威所致,而這兩者又互為表裡、彼此加乘影響。

怪獸不死,只是暫時潛伏不出

80年代之後,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到90年代的蘇聯鐵幕解體、印度加入改革開放,還有原本想「另立體系」、華勒斯坦世界體系中屬「邊陲、半邊陲」的拉美、非洲紛紛加入原本的資本主義體系後,這個體系從人力、資源供給到市場規模都突然倍增。過去經濟繁榮期會拉高通膨,最重要的因素是工資上揚,但現在大家都能把生產基本往原來的「邊陲、半邊陲」遷移,加上替代人力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日盛,價格要漲就難多了。

而生產基地可以在全球「逐低工資而居」,又是拜科技進步之賜,否則美國企業不可能把軟體與客服中心外包到印度、把生產基地移到中國。當扮演世界工廠20年的中國工資漲到一定程度後,替代人選─從東南亞較落後的國家到「莫迪復興」階段的印度,甚至非洲國家,就成為另一個去處。在這些資源用盡前,雖然「通膨不死」,但怪獸仍將潛伏不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