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近來共有331名國民為了吃免費壽司改名換發身分證,此一「鮭魚之亂」不但引發國內熱議,也登上國際媒體版面。縱然社會正反評價均存,但政府跟風貼文梗圖「實至名鮭」,雖以「僅能改名三次、珍惜戶政資源等」勸導,但仍難以達到效果,反而造成更大風潮,因應似有未妥。
依據我國「戶政規費收費標準」,換領現行身分證之規費僅需50元,而去年為推動數位身分證提高到300元,立法理由說明新版成本是295元,但現行身分證成本若干?政府未說明清楚。據報載,94年全面換發現行身分證,預算是9億元,共發約1880萬張,故每張成本接近50元,經過了16年物價大幅上漲,況現行身分證有諸多防偽功能(含膠條、封膜、編號等),加上照片掃描、文書列印與電腦連線、資料建檔等相關成本,每次換發之成本絕不僅止於50元(連學校補印歷年成績單都不僅於此),這還不計戶政事務所之查證、簽核、保存等相關作業與人事費用。雖然民眾無論以何理由辦理更名,均屬國民權益,也無傷大雅,但政府耗費公帑於短期內更名又更回換發兩次身分證,豈非拿全民納稅錢去幫廠商做行銷活動?
又,民法所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應屬無效,縱然行政機關無權逕行認定民眾申辦戶政行為(如遷戶口、更名等)有效與否,實務上要由法院判決,但就此鮭魚之亂而言,若民眾本無改名之真意,表明「只是要參與特惠活動,當天下午就改回來」,戶政人員是否完全無須審查即遵照辦理?就算為了便民,是否也要稍加確認有無改名之真意?
筆者認為,此活動對民眾而言,只屬小確幸而無須韃伐,對廠商而言,趁此大作行銷也無可厚非,但對政府而言,不應濫用當初便民換發身分證之美意,尤其換發之成本絕對大於規費標準,應趁此時機檢討修正才是,至少提高此種短期內兩次換發之相關收費標準,而非跟風發文推波助瀾,否則當「各種?魚之亂」蔚為風潮,徒然耗費行政資院與全民公帑。
*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講師,新北市調解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