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明代竹刻雖然開始流傳於嘉靖、萬曆年間,但同時及之前,亦不乏未見經傳的竹人,而朱松鄰不過為其中深具影響力的先驅者之一,率爾指稱其為嘉定竹刻之始祖,恐流於武斷。故而持平之說,應為「嘉定地區竹刻始於正德至嘉靖前期( 1512-1550),經『嘉定三朱』祖、父、孫三代的努力,蔚然成風,繼之者眾,流傳不絕,代不乏人,竹刻品成為嘉定一邑的特產,歷經四百年後方始衰頹」。
嘉定竹刻的流派
竹刻藝術之所以迷人,因為它在方寸之間,透過刀筆的工夫涵容了文學、歷史、書法、美學、繪畫、工藝等各種不同的領域於一爐,故自然而然因人、因時、因地之不同,不斷表現出各異其趣的風格與流派,五花八門美不勝收。正如金西厓在其《刻竹小言》簡史中所言:「竹刻雖小道,亦如書畫諸藝。不同時期,各有其時代風格也」。
大體而言,明代中後期嘉定竹刻逐步形成專業藝術的氣候之始,其總體風格要屬質拙形樸、端莊厚實,尤其注重立體層次、兼顧形神具備。三朱家族及其後的侯崤曾、沈大生,其作品均具此一傳統風格。清代早期,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嘉定竹刻的表現格調,乃逐漸脫離傳統而轉向秀氣遒勁、奇峭新意。吳之璠的「薄地陽文」新技法突破了傳統風格,而封氏(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家族的「立體圓雕」也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清代中期,嘉定竹刻更形成多彩多姿、富麗堂皇的鼎盛氣派。此一時期,最具代表性者,有周顥(芷巖)「鐵筆淡描」的「以畫法刻竹派」,以及鄧渭(雲樵)創設的「折枝花刻竹」皆是。
清代晚期,政經時勢沒落,嘉定竹刻的藝術造詣與品味也隨之從高峰走向平淡單一,缺少創意。此一時期,較具代表性的時代風格,以扇骨、筆筒表現金石碑帖銘文的作品最為主要,程庭鷺、程祖慶父子屬之。以張學海、時大經的大件圓雕作品為主的工藝走向,也是潮流之一。
總而言之,金元鈺對於早期竹刻藝術風格的表現,在其《竹人錄》中有一段畫龍點睛的描述。文曰:「予嘗以詩派論之。漢魏權輿,則三朱秦沈。魯珍(吳之璠)具建安風骨。宗玉(顧珏)似齊梁綺靡。周墨山、王幼芳之沖淡,則孟襄陽微雲河漢也。封義侯(封錫祿)、施煥文之奇古,則韓昌黎湯盤孔鼎也。其餘諸子如盛唐作手各號專家近時刻畫精工,類宋元纖巧一派。惟我芷巖,其少陵乎」。就是最好的寫照。
職是之故,《竹器》一書所載圖錄,乃以「漢魏權輿」、「建安風骨」、「齊梁綺靡」、「微雲河漢」、「湯盤孔鼎」、「少陵神采」、「山中遺民」作為嘉定竹刻的風格分類而加以闡述,不無以也。
有自主藝術風格的產生,自然而然就隨之衍生工藝流派,此乃不言可喻之歷史必然發展。
*作者為國票證券董事長,同時寄情於文物藝術,主持「雙清文教基金會」,骨董收藏資歷逾30年。曾任國票金控董事長、寒舍董事長、「清翫雅集」暨「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現任中華文物保護協會副理事長、中華文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印石收藏協會常務理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等。本文選自作者編著之《竹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