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在中國之為用源遠流長。儘管竹材易損而保存不易,但在諸多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均不難發現,竹器從遠古以來就有作為生產及生活用具的蛛絲馬跡。
竹刻專業藝術的成型
雖然中國的竹刻歷史悠久,各朝多少都有相關的零星文獻記載,惜乎一直都無法在藝術化的領域形成氣候。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坦言:「古人削簡為書,治竹久為國人所長。刻竹為文物或許古時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為者無名,是以往昔無傳焉」。
一般都認為,竹刻真正發展成為專業藝術要在明朝中、後期。考其原因,不外明代中期以後的刻竹工藝,開始受到皇帝和文人的重視、喜好與提倡,而且,竹刻技術和文化、藝術逐漸深度結合,竹人和文人、士大夫高度交流的結果,竹刻工藝遂成流風。此其一。
尤其當時傳襲已久的「匠戶制度」逐漸名存實亡,竹刻工匠紛紛憑藉自身的超人本事脫離匠籍、自立門戶、盡展才藝,乃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此其二。
其三,更重要者,比諸牙角,竹材價廉易得,故而造成兩個現象:第一,多數匠工可大量以竹材為料,並有為數可觀的雕刻作品廣泛問世。第二,由於多人創作的競爭環境,因而驅使竹刻家們殫精竭慮,紛紛創新技法、廣蒐題材、提升藝境。竹刻專業藝術於焉成型,並逐漸推向巔峰。
嘉定竹刻的歷史地位
褚德彝在其《竹人續錄》的自序中有言:「竹刻權輿於唐,盛於明代。金陵濮(仲謙)、李(文甫),嘉定朱(松鄰)、侯(崤曾),各擅雕鐫,咸稱絕技。文房傳習寖成風尚」。
金西厓在其《刻竹小言》中更明言:「明代中葉以前,未聞有以刻竹名者。自正德、嘉靖以還,乃有三朱(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及李、濮。三朱嘉定人,李、濮金陵人。所謂嘉定、金陵兩派,以此分焉」。職是之故,通說雖咸認竹刻專業藝術興起於明中期,而嘉定竹刻之風行則應在明代較晚時期,約在萬曆( 1573-1620)後期。但就此尚有待吾人澄清者有二:
1. 事實上明、清竹刻派別不少,除了嘉定、金陵之外,尚有浙派竹刻(留青聖手張希黃)、徽州竹刻(如方絜、吳元滿)及其他各地竹刻名家。嘉定竹刻不過葉茂枝繁、特別蔚成風氣而已,而非絕無僅有者。
2. 明朝末年「嘉定竹刻」成為專業竹刻藝術並形成風尚,之後獨領風騷二、三百年。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此派始祖為何人?
清人金元鈺所著《竹人錄》認為,嘉定開派的竹刻家便是朱鶴(松鄰)。所謂「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吾邑(即嘉定)朱松鄰。濮派淺率,不耐尋味,遠不如朱。是編非吾邑人,概不錄」即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