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意識型態到創新勞動力的分工:《打造創業型國家》選摘(1)

2021-04-25 04:20

? 人氣

作者提及,很多人相信2007年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情勢急轉直下後的全面經濟危機,得算在政府債務,而非私部門中「金字塔債務結構」的頭上。(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提及,很多人相信2007年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情勢急轉直下後的全面經濟危機,得算在政府債務,而非私部門中「金字塔債務結構」的頭上。(示意圖/取自pixabay)

盱衡寰宇,我們耳聞的盡是國家理應力行精簡,為危機後的復甦創造條件。這當中的假設是讓國家在後座待著,我們就能順利為私部門解除創業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封印。媒體、產業界與主張「自由放任主義」(Libertarian)的政治人物都會像看到有槍可以撿一樣,利用這種對自己有利的反差,讓活躍、創新、有競爭力、閃耀革命色彩的私部門,對比遲滯、官僚、充滿惰性而「礙事」的公部門,藉此形成一種簡單的二分法。這種風向不知已經被帶多少遍,以至於許多人已經接受這是一種「常識」。由此甚至很多人相信關於2007年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情勢急轉直下後的全面經濟危機,這筆帳得算在政府債務,而非私部門中「金字塔債務結構」的頭上。所謂金字塔,其實也就是不斷找下線的「老鼠會」行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語言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在2011年的3月,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承諾要與政府中的「企業之敵」宣戰,他指的是「政府部門中的大小官僚」(Wheeler 2011)。這樣的發言,是配合英國政府當時的「大社會」(Big Society)執政主題。具體而言,「大社會」政策是要把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的責任由國家身上移開,然後交到獨立自主或透過第三產業來集體作業的個人手上──理由是這種免於國家影響力的「自由」,可以強化公共服務的體質。這當中使用的語言,包括所謂的「自由學校」(free school,相當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相同處是皆為公辦民營,具有準體制外的色彩),暗示著讓學校獲得免於國家重手干預的自由,就可以達到讓學生覺得上學有趣,校務推行更有效率的效果。

放眼全球,公共服務被「外包」給私部門的比例愈來愈高,最常被搬出來的理由就是這種「效率說」。但其實只要外包出去後,就鮮少有人會仔細檢視這麼做究竟省下了多少──更別說「品管」這一環付之闕如,後續的成本也高得離譜。近年有一項醜聞是2012年倫敦奧運的維安工作外包給一家士瑞克保全集團(G4S)的業者,但該公司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擔負此重責大任。最後士瑞克果然開了天窗,逼得英國政府叫英軍來代打,以確保倫敦奧運期間的治安無虞。事後士瑞克的主事者被「訓誡」了一番,但直到今天,這家公司仍舊在大賺其錢,而外包增加的趨勢也沒有改變。某些對外包說不的案例,像是英國廣播公司(BBC)選擇在內部自建網路廣播平台iPlayer,則確保了BBC仍舊是一個具有活力與新意的組織,並能藉此持續吸引頂尖人才,維持其在廣播與電視兩方面的高度市占率──這在不少國家是各公廣集團只能夢想的事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