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美國如何背離台灣的轉型正義?

2017-11-13 06:50

? 人氣

反對川普來訪的菲律賓民眾。(美聯社)

反對川普來訪的菲律賓民眾。(美聯社)

21世紀的轉型正義政治在台灣如火如荼,通常討論的場域僅限於國民黨統治期間,在台灣的種種壓制,尤其是在李登輝掌權之前的兩蔣統治時代。對轉型正義採取質疑者則認為,兩蔣統治有其歷史背景,對台灣的安全與發展貢獻俱在,不宜以當代的自由民主標準,以今非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轉型者與歷史相對論者各執一詞,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彼此之間其實有共享的脈絡,那就是以美國國家安全論述為中心,其專擅在台灣的轉型正義進程中,定義了台灣的安全環境與衍生而來的政治正確。

通說以早年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意識形態、中國中心的文化教育政策,黨國不分的人事及財務,福利政策的獨厚軍公教,及戒嚴體制下的白色恐怖,所構成的不正義,雖然有國民黨自己的內戰意識在主導,然而,實踐上之所以能夠虎虎生風,主要是因為國民黨依附在以美國為首的冷戰格局中。

冷戰時期的著名漫畫,赫魯雪夫與甘迺迪互扳手腕較勁,象徵美、蘇的緊張關係。(取自網路)
冷戰時期的著名漫畫,赫魯雪夫與甘迺迪互扳手腕較勁,象徵美、蘇的緊張關係。(取自網路)

美國領導的這個由冷戰為核心的全球安全系統,支持了在世界各地的反共政府,他們往往為了防止第五縱隊的滲透,維持了各國龐大的軍警特務系統,壓制民眾的政治參與。國民黨延續的內戰意識形態寄生於此,以至於必須臣服在冷戰體系所要求的圍堵政策下,因此矛盾地抵觸了其訴求反攻大陸的所謂國策。

也就是說,國民黨的反共政權得以維繫,是在違背內戰意識的冷戰格局中,以服務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為前提,方才有可能。無論是戒嚴也好,中國歷史文化教育也好,軍公教的福利政策也好,都籠罩在一個超越中國內戰,更超越國民黨的外生的冷戰場域中,不協調地以替美國的安全架構作嫁為優先。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的國家安全也在一夕之間丕變,從圍堵一變而為人權。九零年代初最流行的國際關係術語就是「後冷戰」,乃將國際關係的主體從國家轉移到包括個人,所以人權問題凸顯出來。這也說明為何在那個時間點裡,北京一再強調的是「冷戰後」,意味著應該是回到冷戰前的狀態才正常。這是北京以主權論述對抗華府人權論述的當代濫觴。

人權外交所反映的,原本是美國內部為了擺脫越戰與水門事件陰影,所醞釀而成的一股社會情緒,一直到冷戰結束後才真正成為外交議程,與隨之而起的自由貿易、全球化匯流,蔚然成風。其結果,各地原本的反共政權大受衝擊,與美國的關係日益動盪,因為民主化的話語霸權,挑戰在地威權政府的正當性。

美國的全球安全政策,在此動盪的世局中,指向了拒絕改革而造成人權迫害的一個個失敗國家。冷戰結束後的世界因而失控,親美的與反美的敵友位置對調,以前反共或圍堵的前哨,竟成為成為後來恐怖主義的溫床。轉型正義之聲此起彼落,高潮是近十年爆發的一連串的顏色革命與茉莉花革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