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廢除死刑與備戰殺敵——虛偽嗎?

2024-04-27 05:50

? 人氣

針對死刑存廢,憲法法庭23日召開言詞辯論庭。(資料照,林益民攝)

針對死刑存廢,憲法法庭23日召開言詞辯論庭。(資料照,林益民攝)

廢除死刑不只是價值,更是勇氣,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超越仇恨與報復的人性。但這樣的勇氣基於一時流行的成份居多,口才表演壓過思想性,以致於對廢死當下面臨的抵制,缺乏深刻反省與認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是台灣政壇流行的轉型正義之風,大大壓縮了廢死價值的說服力。轉型正義的出發點,是跟堅持死刑一樣的報復思想,在近三十年可說是所向披靡。在轉型正義經年累月的文化養成之下,今天同一股政治勢力鼓吹廢除死刑,其實是不自覺地和他們自己做對,揭穿他們是言不由衷地在消費廢死運動。

更重要的是,在維持大國霸權的華府統治階層主導下,政府全面建軍備戰,不只是對殺敵武器依照白宮的指示大量更新採購,照單全收,甚至對於他們要求台灣人要演練民防巷戰、為國捐軀的壓力,也卑躬屈膝,全力配合。

這不僅說明了我們政府的怯懦謀私,更說明了要抵抗死亡本能,是多麼需要勇氣的事。台灣整體的思想狀態,就是籠罩在死亡陰影之下,把死亡的威脅轉嫁給罪大惡極的敵人、罪犯,是我們克服死亡威脅的一種心理治療。

簡言之,想像自己擁有致死的權力,是在逃避自己,因此是怯懦的,然而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人的需要。這是為什麼有死刑的存在,跟有殺敵武器在手,以及有報復的對象,對於一個失去靈魂的群體這麼重要。

報復、殺敵、死刑的深層,是這三位一體共構的思想空虛,只剩下宰制肉體的主張。即使廢死一時可能得逞,在報復與殺敵兩種更大的死亡政策的驅策之下,仍將引發仇家把死刑的執行拿到自己手中,冤冤相報。

廢死不是一個單獨事件,正因為台灣的政治文化已經徹底肉體化,所有政治行動都淪為證明自身存在的一種消費,愈消費就與空虛,就愈需要致死的權力,愈肉體化,愈不利於廢死主張的推動。

廢死必須三管齊下,才能喚起深刻的反思。第一管就是司法院主持的廢死辯論,加以擴大、普及,強迫大眾面對並再思自己的報復需要。

不可逃避的第二管,是檢討戰爭作為國家安全核心理念,在辯論憲法廢死的同時,也辯論憲法如何廢除政府的戰爭權力,任何導致人民死於戰場的權力,都不 授予政府。建立和平憲法,就猶如是國家層面的廢死。不廢戰爭的廢死,不僅虛偽,而且終將失敗。

第三管針對轉型正義,歷史餘生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都是繼續存在的生命,必須相互經營才能長期和平共存,化解冤仇。何況所謂加害者,與敵人、罪犯一樣,都是經歷一再論述而養成的仇恨對象,總會妨礙對真正加害過程的認識,讓更邪惡的加害者,得以轉移視聽。

今天主張廢死似乎需要莫大的勇氣,才能面對社會絕大多數的質疑,但畢竟他們有沽名釣譽的當權派願意消費他們,因而可高枕無憂,故實際上也不需要這麼大的勇氣。

真正要大勇氣的,是要求廢死主張背後的那些政治力量,必須面對他們鼓吹數十年的轉型正義,以及為了迎合霸權統治階層而積極籌備戰爭。他們堅持擁有報復及殺人的權力,號稱正義與安全,反而是跟死刑主張者同樣懦弱的表現。

大眾抵抗廢死所反映的,固然是懦弱的心理狀態,更是整體政治文化與政治領導的懦弱造成的。如果不反省殺人與報復的邏輯,人人最終都逃不過淪為肉體化的對象。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