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五十六歲的第四代掌門人佐治信忠接下重擔,在上任後大刀闊斧地展開多項改革,促使三得利改頭換面。首先,他更換公司的商標,將原有的商標轉換成藍色系,象徵企業「與水共生」。佐治信忠曾說「爺爺挑戰威士忌,爸爸挑戰啤酒,而我則是挑戰全球化。」三得利目標成為「全球綜合酒類食品企業」,開始「集團管理」和「事業執行」分離。集團化意味著三得利進入「第四個創業期」,第一創業為信治郎在日本創造洋酒市場,第二是敬三開始啤酒事業,第三是擴大海外事業、強化清涼飲料事業以及進入燒酒、健康食品事業創造綜合酒類食品的三得利。第四個創業包含著進一步發展成全球企業。
他接棒後2000年代初期,三得利採取「選擇與集中」戰略,相繼關閉1970年代後半開始的醫藥事業與海外連鎖餐廳,到了2000年代後半,酒類事業、飲料事業與外食事業在各自的領域展開了全新的海外擴張。
2009年,設定目標為海外銷售額增加到5000億日圓,並將海外銷售額比率從21%提升到25%,他將三得利轉型成控股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下設六家事業,飲料食品公司,產品公司,健康公司,酒類公司,啤酒及烈酒公司,酒業國際公司,並合併集團內所有共同事務部門,成立三得利商務專家有限公司,服務所有集團公司。所有子公司都由控股公司100%持有,並重新任命這些公司的總裁作為負責人。
2010年,三得利試圖與競爭對手-日本最大食品公司麒麟控股(Kirin)合併,期盼成為全球第五大的飲料食品集團,以超越可口可樂,與美國卡夫食品(Kraft)、百事可樂並駕齊驅。三得利的想法是,合併三得利的高級啤酒以及麒麟的低價啤酒,雙方股東共同持有合併後的啤酒公司,雙方市場高低端定位不同、互補性高;三得利啤酒營收大約為麒麟的2/3,儘管三得利方面堅持,創業家族需持有新公司至少三分之一股權,麒麟方面對此也盡量配合,但最後仍然破局,主要因為對治理模式解讀不同。麒麟一方沒有大股東,由專業經理人操盤,公司決策需要在各方投資人,員工及監管機構間取得平衡。至於三得利,對治理透明度的要求,則只是把最終決策公開給大眾,兩者企業文化大不同。交涉破局後,麒麟社長加藤壹康為此引咎辭職。
三得利在國內整合失利後,繼續揮軍國際,集團曾在2011年試圖收購法國達能的礦泉水事業,但因資金不足而放棄,2012年也考慮併購美國Beam,但也因財務問題暫緩。進行國際收購時,三得利僅靠發行國內公司債與國內銀行借款,明顯不足支應。在2011年,三得利的有息負債達到6千6百億日圓,負債比達到1.28,幾乎是競爭對手朝日控股公司的一倍。為了支應快速成長,並改善財務結構,佐治信忠終於決定讓子公司三得利食品上市籌資,但是控股公司仍不上市。母公司維持私有,可維持創業家族的影響力,而子公司上市,則可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調度能力與籌資彈性。(延伸閱讀:是敵還是友?看萊雅與雀巢40年恩怨情仇,打造世界美妝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