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觀點:揭密上乘功夫的奧妙和傷病問題

2021-08-01 05:40

? 人氣

先談第一個原因:養少練多,或者練功過度。古代不少武師、鏢師等因為職業用途苦練上乘功夫,如果內修功夫不足,到老必傷病纏身。但是這苦練功夫的風氣代代相傳。1949年後大陸天翻地覆,使武林和傳統武術發生空前的大逆變,這起因是:中共入主中原後,掃蕩武林和摧殘儒釋道宗教文化,且以「唯物主義」洗腦民眾,這樣大陸武術被敗落下來,且失落了儒釋道的本源,在道功氣功的傳承上只剩下餘留,實戰功夫失落,確切的說是上乘功夫在大陸所剩無幾。這樣絕大多數習拳者不懂道功氣功,使內勁內修成為無源之水,內養內修不足而強練就會導致練功的傷病。其實現在大陸的傳武「大師」裡有不少人就是練多養少的,甚至於不通道氣功內修的,最後傷病纏身是不奇怪的。臺灣傳武的問題是傳承不完整,上乘功夫掌握不當而求練,導致傷病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二原因就比較多樣化了。本來上乘功夫高深較難掌握,加之當代傳武市場低落,師傅水平有限,學生素質有限等原因。最後結果是:不得上乘功夫要領而不當練習導致傷病的現象在當代是比較突出的。這裡就重點談一下。

先從練功導致的最突出的傷病現象——膝傷談起,且以最講究養生的太極拳為例。當代不少太極拳「大師」和部分太極拳練習者都出現了程度不一的膝傷。原因何在呢?主要有六大原因,如下:

(一),除了楊氏太極拳,幾乎所有太極拳的派別都主張纏絲勁是第一位的,同時修鬆沉勁。其實鬆沉勁較難練,纏絲勁相比之下容易練,這樣鬆沉勁在實際練習和運用中更難以受重視。練纏絲勁在達到高級水平之前,鬆沉功的不足是很大的缺陷,因為很難避免全身纏絲轉而不轉膝的,轉膝一久必然傷膝,這是不少太極拳師傅和勤練者有傷膝問題的功法上的最大原因。如果以鬆沉勁為第一,就會全身氣沉到地,先是足,然後是腿承擔鬆沉勁和身體重力以及纏絲勁,而且氣沉極有助於局部沉合成整體,如腿足沉合成一個整體,腰胯背沉合成一個整體,也有助於全身氣沉成一個整體,這樣全身纏絲轉時,不會轉膝,而是轉動整條腿,而且鬆沉勁第一,纏絲勁運行就變成鬆沉主導之下的纏絲轉,是鬆勁沉足而壓地,再通過腿和胯腰背來纏絲轉,不會轉到膝,不會傷膝。功夫高深了,鬆沉勁就會產生彈勁並且漸漸全面進化成彈勁,這時纏絲勁的纏絲轉就變成彈轉(且彈且轉),更無可能轉膝傷膝。

有人會問楊氏太極拳就是太極拳裡唯一以鬆沉勁為第一的,難道練楊氏太極拳就不會傷膝嗎?論功法應該不會傷膝,但是練習者甚至於有一些名家,在學習階段時掌握不到要領,加之練纏絲勁容易而練鬆沉勁較難,這樣不知不覺出偏,然後勤練苦練,就會轉膝傷膝。所以現在有不少楊氏太極拳的名家和練習者無意中也會出現膝傷的現象,這是實話。這是學習階段容易練習出偏的問題,不是功法上有缺陷。不僅如此,八卦拳、少林心意把都是以鬆沉勁為第一的,但是八卦拳等的一些名家和練習者都有膝傷問題,這問題說白了就是有沒有在學習階段硬練呢?有沒有且鬆且沉且柔,然後在鬆沉勁主導下練轉勁呢?恐怕沒有做到,多數習八卦拳的人士練的是「硬拳」。這些上乘功夫的修煉中的膝傷現象,是「人為之病」不是「功法之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