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見到武之璋先生文章〈武之璋觀點:蔣介石功過複雜,非小說家白先勇能定評〉(以下簡稱「武文」),文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稱「白先勇錯誤之處頗多,特為文辯正,以免誤導學子」。筆者不敏,對此看法,不能苟同,為免誤導,願以此文,與武先生商榷。
武文首先說,李宗仁、白崇禧是「不折不扣的軍閥」,並列出所謂軍閥的三項要件:一、自己擁有相當的武力,必要時足以跟中央抗衡。二、擁有自己的地盤。三、財政有相當獨立性。如按照此定義,則不單李、白為軍閥,1927年時的蔣中正亦為軍閥。因為該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移駐武漢,蔣氏在南昌截留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與國民政府對抗,此即符合第一項要件。是年初白崇禧以偏師入浙,彌月之間以寡擊眾,平定浙東,旋收滬、寧,使得蔣有了與武漢分庭抗禮的地盤,這就符合第二要件。此後寧漢分裂,蔣氏得到上海商人支持,便符合武文所稱軍閥的第三要件。
武文又稱「軍閥一詞是歷史產物,本身是中性的,不含褒貶的意思。」實際上「地方實力派」才是較為中性的稱法。武文指雲南的龍雲、山西的閻錫山、西北軍馮玉祥也參加北伐、抗戰,但不能說他們不是軍閥。但實際上馮玉祥早年兵敗離軍,龍雲、閻錫山長時間只求「保境自守」,幾乎不參加中央政務,和桂系李、白的密切參與全國事務,相差甚遠。
白崇禧與蔣中正的關係尤為密切:在北伐之初,便在蔣氏力邀之下,出任總司令行營參謀長。抗戰之初又循此模式,率先飛南京,擁戴蔣委員長,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抗戰勝利,白被任命為首任國防部長。總計白在大陸的軍政生涯,只有1930年至1936年治理廣西、與南京競合之六年間,不在中央服務,算得上「地方實力派」。除此六年期間外,白幾乎全未指揮廣西軍隊,而是以中央身分督師,調度中央軍在內的部隊作戰。抗戰時的徐州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戰後1946年的四平街會戰,1947年底清剿大別山劉伯承、鄧小平部共軍,皆為例證。白崇禧與蔣中正之間的恩怨分合,多與戰略觀點扞格有關,將其說成因爭權奪利而背叛,或是陰謀詭計彼此傾軋,均與史實背離。
武文稱:「至於桂系在近代史的功過也早有定論。台灣中研院不少人做過桂系與民國研究,也做過白崇禧的口述歷史,這些資料,白先勇先生可能完全沒有看過。」這話最是罔顧事實。首先,桂系因為曾反蔣反共,遭到兩岸國共「正統」歷史敘事的抹煞,致使廣西忠勇健兒史蹟淹沒不彰,怎可謂功過「早有定論」?
其次,白先勇近年來為父親白崇禧立傳著述三部曲:《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三冊),武先生很可能才是「完全沒有看過。」僅以《悲歡離合四十年》而論,為了如實寫出一部論述蔣、白之間四十年悲歡離合關係的「信史」兼白氏「家史」,白先勇與筆者走訪兩岸與美國,蒐集多方史料、檔案、電報、函件、報章雜誌、日記、回憶文字、口述歷史、研究專著、論文等數百種,編成史料彙編六十餘萬字,再加以逐一詳細辨析、比對和考證,從而得出許多前人未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