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除了「出租孟孟」,亦有學生發起「出租自己」等服務;國外也有許多類似的情緒勞動陪伴服務,例如日本等國家。2019年,一款新穎的應用程式「FarHugs遠距抱抱」引起社會很大的討論,其為使用者連結適合專業心理資源的功能快速又方便,且有極富特色的15分鐘短暫文字傾談服務,提供包括衛生教育與精神輔導等協助,由於服務內容是透過輔導員的文字陪伴,引領使用者進入自身心理世界,進而適度地抒發心情,因此未被認定屬於諮商或醫療行為。然而,其使用的文字雖然避開社工專業用詞「會談」與諮商專業用詞「晤談」,並改用「傾談」等詞彙,以及使用「輔導員」等職稱,但其提供的「實質」服務恐怕遊走於法律邊緣,若一不慎,即可能誤觸社工與諮商領域的界線,進而有違法之嫌。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接受會談或晤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能提供此等服務者應為接受過長期專業訓練的社工師、諮商師。無奈社會上有許多人雖然形式上不以會談或晤談等專業字眼,卻實質上提供類似的服務,造成社工的專業識別度下降。筆者認為,執法者應從「行為面」去實質認定特定服務是否涉入專業社工領域,而非徒以形式上之文字去定義,造成非專業人士得以繼續提供不完善的服務給民眾,使民眾的問題非但無法解決,反而有加劇之情況。情緒勞動有價是被承認的,但社工服務豈是單純的陪伴服務?若服務內容涉及社工專業領域就必須由專業人員來作,而不應以社工價值作為宣傳之用。
*作者邱瑀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研究生/社工師/大九學堂二期學員;張郁柏/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法律系雙學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