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觀點:華視上架52頻道的媒體經濟四大謎題

2021-04-19 06:50

? 人氣

華開台50周年準備進駐有線52台。圖為視總經理莊豐嘉出席「華視50週年台慶」開跑記者會。(顏麟宇攝)

華開台50周年準備進駐有線52台。圖為視總經理莊豐嘉出席「華視50週年台慶」開跑記者會。(顏麟宇攝)

眾所矚目的52頻道上架議題,目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經同意中嘉系統提出由華視新聞資訊臺上架的申請。這個議題引起各界對公廣集團的關心,也有人以為以後轉到52頻道就是華視。回顧整個事件,從媒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存在著被多數人忽略的四大謎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謎題一:什麼是公廣集團?公廣集團為什麼重要?

臺灣推動公共媒體多年,1980年代就有許多人呼籲應該成立公共電視。匆匆40多年過去,臺灣不但有了公共電視,還有公廣集團。然而,討論議題切忌盲信名目主義,也就是看到名稱就相信一定名符其實,一定要回到初衷來檢視。

全世界都推崇公共媒體,這是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政府控制的媒體不會代表公民,財團控制的媒體也不會反映民意,唯有擺脫政治與商業的掌控,媒體才能真正具有公共性。

公共媒體的存在價值,還在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市場中的媒體一定會追求觀眾極大化,也就是主流觀眾,因此會忽略菁英文化或者弱勢關懷。正因如此,公共媒體應該服務主流媒體沒興趣服務的族群。

問題在於,如果公共媒體服務非主流族群,儘管有正外部性,收視率可能不會好看。這也是臺灣的公共電視成立至今,一直擺脫不了的宿命。真的要落實公共精神,收視率可能不高,於是外界、尤其是審議預算的立法委員,難免以此批評公共電視。但公共電視如果也服務一般主流觀眾,去跟商業電視臺競爭市場,那為什麼還需要公共媒體?

不是名字有公共就必然是公共媒體。公共電視落實了多少公共精神?又要如何評估並且說服各界?這是第一個謎題。建立不同於收視率的指標,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

20210203-國民黨總召費鴻泰(右二)、立委賴士葆(右起)、鄭麗文、陳玉珍3日召開「硬撤中天,強塞華視,圖利財團,NCC、文化部髒兮兮」記者會。(顏麟宇攝)
國民黨總召費鴻泰(右二)、立委賴士葆(右起)、鄭麗文、陳玉珍召開「硬撤中天,強塞華視,圖利財團,NCC、文化部髒兮兮」記者會。(顏麟宇攝)

謎題二:華視是不是公共媒體?

公共媒體的本質是什麼,前面已經討論過。問題是,公廣集團是什麼?公廣集團內的華視等媒體又是不是公共媒體?坦白說,陳水扁前總統任內把華視納入公廣集團,非常有開創性,但也留下了一些問題至今沒有解決,這其中就包括華視定位的問題。

相較於公共電視的體質單純,華視不但有比例不低的民股,也要依靠商業廣告存活,不但體質半公半商,體制上又必須臣服於公視之下。華視經營困難,虧損不輕,前述問題要負擔很大的責任。華視如果是公共媒體,就不該用收視率評估表現;但如果要爭取廣告,收視率又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華視新聞資訊臺上架52頻道,又跟公共媒體有什麼關係?日前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在立法院公開指出,華視新聞資訊臺進駐52臺是純商業電視臺的純商業機制。李部長不只是文化部長,早年也曾經管理公共電視,他的談話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