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企業不是慈善團體,救農業是政府的責任

2017-11-27 05:50

? 人氣

「每當國內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的時候,政府就會呼籲國內企業發揮社會愛心採購農產品,卻也引來部分農民團體的抱怨,認為無助於農民生計改善。」突為台東縣農產品通路媒合會,許多企業通路共襄盛舉。(取自台東縣)

「每當國內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的時候,政府就會呼籲國內企業發揮社會愛心採購農產品,卻也引來部分農民團體的抱怨,認為無助於農民生計改善。」突為台東縣農產品通路媒合會,許多企業通路共襄盛舉。(取自台東縣)

每當國內農產品發生產銷失衡的時候,政府就會呼籲國內企業發揮社會愛心採購農產品,免費分送給客戶、員工、弱勢團體等,來幫助消化過剩的農產品,希望能拉抬農產品價格。而若干與政界關係良好的企業,也多會伸出援手共襄盛舉(如先前的兆豐銀行、新光人壽、昇恆昌等香蕉採購),這樣的戲碼幾乎年年發生,卻也引來部分農民團體的抱怨,認為無助於農民生計改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些年無論藍綠誰執政,無不鼓勵企業投資農業生產甚至與農民契作,往往看重的是大企業的雄厚資金與行銷人脈,可以承擔較大的風險並協助農業拓展國外市場,只是在商言商,若干大企業投資農漁業好像當作在做善事,在照顧弱勢農漁民,所能發揮的效用非常有限。坦白說這樣的出發點與做法,讓農民與企業的關係並不是站在平等的立場,也忽略了企業係以追求股東最大利潤為優先,而不是慈善團體。

事實上,農業從生產、週邊產業、加工、儲藏、運輸到認證行銷,含金量相當高,處處有商機,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農業與相關產業總產值高達7.8兆美元(約台幣240兆),占全球生產總額GDP10%。特別是為了因應少子化、農村基層勞動力不足、極端氣候對傳統農業帶來的嚴重衝擊,未來的農業發展勢必走向透過物(互)聯網結合智慧型農漁業以及太陽能光電科技和新行銷平台模式,所衍生出的商機上看數千億,早已經成為全球創投公司(包括股神巴菲特)重要的投資標的。

國內IT、光電、手機、3D科技等等大廠,發展至今也持續碰到強勁的競爭對手以及技術升級瓶頸,獲利空間大幅萎縮,需開闢新財源。若能善用現有的技術、研發人力和銷售網路,結合國內精湛的農漁業繁殖育種、生產技術、高效率的人力資源,共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全球台灣農漁產品的產銷供應鏈,吸引其他國家的優質農漁產品加入,形成新的農漁產價值鏈,讓農漁民和企業攜手成為賺錢的『夥伴』關係。這樣的格局與商機,絕對遠遠勝過當前蔡政府所提倡,將台灣農漁業機械設備,整廠一次性輸出或將台灣農漁業辛苦研發的技術,賣給和台灣農漁產品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新南向國家,反平添壯大對手的實力。

目前蔡政府正積極規劃推動的農(魚)電共生,正是最好的切入點,只可惜政府還是著眼於利用農地和魚塭來推動綠能發電,而不是以農漁業角度來思考,難怪會碰到諸多問題,導致農漁民配合意願不高,相關政策難以順利推動。

隨著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對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漁業將造成更大的威脅(90%的農損都是天氣變化所導致),而新科技的產生正好為糧食安全,營養需求以及滿足人類的口慾帶來新的契機。農業第四次革命需要企業的共同參與。然而要跟上此一創舉,農民與企業需要建立的是夥伴關係,而不是主從關係,差一點結果卻差很大,蔡政府別只是找企業來分擔原本屬於政府應負的責任,那樣的農業沒有未來性,不知忠言是否還是逆耳?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