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蘭指出,女王早在14歲時就學會王室與民間作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課,當時正值二戰期間,德軍自1940年9月起不分晝夜轟炸倫敦,白金漢宮也多次遭砲火襲擊,但時任國王、伊莉莎白公主的父親喬治六世(George VI)仍堅持全家留守宮中,也確實激勵全英上下抗擊納粹的士氣。
即便如此,菲利普親王的葬禮雖然縮減規模,卻絲毫未使王室光環失色—700多名衛兵在喪禮路線列隊致敬、合唱團吟唱由菲利普親自選擇的讚美詩篇、棺柩上素雅的白色花環、蘇格蘭皇家軍團的傳統風笛演奏嘹亮、悠揚地響起,種種細節都顯示出王室對於儀式的堅持,甚至比影集《王冠》(The Crown)砸重金打造出的效果還要完美。
「後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王室該何去何從?
就在女王帶著全民的祝福,準備將於明年迎接即位70周年的白金禧(Platinum Jubilee)紀念之際,攸關王室穩固的隱憂卻也同時浮現:在菲利普親王死訊公布後,英國廣播公司(BBC)大篇幅報導、紀念親王的一生,卻接到觀眾的10萬多起投訴;比起王夫過世的報導,顯然有許多民眾更想收看停播的肥皂劇《東倫敦人》(EastEnders)及美食競賽節目《廚神當道》(MasterChef)的決賽。
而更嚴峻的問題在於,環顧伊莉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的後代—王儲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受大眾歡迎的程度向來遠不如母親,更難以效仿女王長年以沉默回應一切爭議問題,藉以維持的超然中立地位,令人擔憂他有朝一日成為國王的前景;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難以擺脫友人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的性侵醜聞,短期內仍難恢復王室公職。雖然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受人尊敬,威廉與哈利王子各有擁護者,但沒有一人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能與女王夫婦比肩。
弗里德蘭認為,部分原因是這些王子公主不若菲利普親王軍功彪炳—菲利普曾投身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中為國效力;而在1945年5月8日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當天,還是公主的伊莉莎白就穿著軍服,站在一代名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身邊。
二戰是奠定現代英國的基石,也在戰後將王室與整個國家牢牢牽繫在一起。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伊始,英國政府為防疫實行大規模封鎖、隔離措施,女王在4月5日發表談話,就特別援引二戰代表歌曲「我們終將重逢」(We'll Meet Again),召喚全民堅毅抗敵的歷史經驗。菲利普親王之逝削弱了王室與國家的連結,「這連結總有一天會消失。」
弗里德蘭強調,沒有人比女王夫婦更了解君主制有多麼脆弱—非利普出生時擁有希臘與丹麥王子頭銜,父親卻在他出生不久就因為王室政爭被逐出希臘,從小跟著家族輾轉流亡的他,深知王朝瓦解、王位被推翻的滋味。而女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伯父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為愛退位,徹底改變伊莉莎白的一生,她自然也明白君主制的穩固與延續絕非與生俱來,而需要仰賴堅持與毅力去維持。
儘管女王與已故丈夫的一生完全配得堅毅二字,但對菲利普親王的種種哀悼,標誌著時代的終結,也令人瞥見新時代將無可避免地來臨—王室最年老的一代終將凋零,「從那個時代到這對伴侶,如今只剩下她(女王)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