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島內部分地區,每年的雨天數減少約80天。
而據專家介紹,1950年以來印度洋的變暖趨勢可能帶來了去年太平洋上的高壓,從而導致6月降雨停止,同時颱風數量減少。
「氣候變化從來都不是我們政府和社會討論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在說害怕氣候變化,但往往停留在口頭上。他們表示關心,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許先生說。
據研究過這個問題的人說,台灣人把水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也有人認為是台灣政府對水資源管理方式的忽視,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源。
「如果你看整個台灣,它有足夠的降雨量。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用水,」年輕農民郭玉翎(Kuo Yu-ling)說,「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管道漏水。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將水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我不知道政府是否考慮將台灣東部的水轉移到西部,因為東部每年有幾個月的雨水,但新竹和北部幾乎沒有雨水。」
漏水的管道導致台灣損失近14%的水。森林砍伐也導致下雨時土質疏鬆,泥沙堆積在水庫中,使其失去蓄水能力。
台灣政府一直在解決這些問題,例如管道漏水率已從十年前的20%有所下降。
然而台灣臭名昭著的低水價似乎無法撼動,它被指責沒有為消費者節水提供動力。有人說,這是因為提高水價會很不受歡迎,而政客們也不敢這樣做,因為他們不想失去選票。
台灣的水價為每噸11元新台幣(0.39美元;0.27英鎊),在被調查的3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二,是韓國水價的一半,是美國水價的四分之一,英國的六分之一。
台灣水利署表示:「出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資源公平性的考量,目前還在仔細評估,暫時沒有成熟的調整方案。」
政府轉而從台灣周邊海域尋找解決方案,計劃多建海水淡化廠。它們大部分位於離島,台灣本島只有三座。為應對目前的旱情,新竹市新建一座設施,但它每天只能處理1.3萬噸水,與許多半導體製造商所在的新竹科學園區每天17萬噸的用水量相比,這是杯水車薪。
急於求雨的台灣政府試圖操縱大自然,多次進行人工降雨,而台灣農田水利署的官員在3月初舉行媽祖祈雨儀式,希望通常每年從5月中旬持續到6月中旬的雨季會帶來很多陣雨。
但這些舉措應該不會帶來希望。就在去年,到5月台灣的雨季結束的時候,降雨量仍然不足。
目前沒有自來水供應的居民每周都會提前兩次把水桶裝滿,或者在休息日從街上擺放的水箱裏取水。
台積電和其他晶片製造商正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他們正在回收更多水,台積電稱其回收率超過86%。該公司還整車從建築工地和其他地方買水。台積電稱到目前為止其運營還未受到影響。
台灣水利署發言人郭耀程(Kuo Yao-cheng)表示,大家都要貢獻一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政府正在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由於氣候變化導致降雨量不足的情況下,每個人和每個部門都必須考慮如何節約用水,」郭先生說。
莊先生則改種西瓜和向日葵,因為它們需要的水較少。他從農場挖的井裏抽出地下水來澆灌植物。但他認為每逢乾旱就犧牲耕作,只會讓台灣本來就很低的糧食自給率雪上加霜。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長期辦法,」莊先生說。
如果台灣不接受挑戰,預計未來幾年內台灣的農場和其珍貴的半導體產業都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