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從來不在外面,特別是政治,「自爆」的殺傷力,永遠大過政敵的攻擊。根據一份最新民調,政府兩大巨頭聲望蔡英文總統和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嚴重下挫十個百分點上下,值此全球反中聲浪不減,美國總統拜登遣特使來台訪問之際,這樣的民調表現肯定有更值得蔡政府、蘇內閣警惕的原因。
這份由TVBS所做的朝野政治人物聲望調查,開宗明義是「太魯閣事件後」的調查,兼及AZ疫苗施打不力,反萊豬和藻礁等四項公投公防,可以預期,在發生四十九條人命的重大事故後,政府聲望不可能居高不墜,但一跌十個百分點,且在年輕族群跌幅達一成五,這已經不能用政黨之見形容,而年輕人對政治人物的好惡迅猛而直接,就像二0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前,從同婚專法未過到勞基法二修大失年輕人支持,除了藻礁公投可能是民進黨蔡政府意料之外的「炸彈」,「太魯閣事件」這場人禍造成的意外,或許正是一面民進黨政府的照妖鏡,照見他們對災難與痛苦的無感。
如果時光可以倒帶,蔡英文和蘇貞昌應該看看過去二十天,執政團隊到底做了些什麼事,可以讓民眾怨上加怒?
第一,蔡英文慰問家屬,還參加了兩場公祭(包括飛官空難),却在太魯閣事故頭七之際,臉書貼文擔心「觸及率」下滑,遭致非議,她一聲不吭,總統府也裝做沒事,此刻貼文還在。簡單講,總統府(蔡英文臉書)小編的面子,比四十九位亡者更大。
第二,林佳龍請辭交通部長,拖了兩周才「准辭」,但畫下「吉日」(台鐵東正線通車)卸任,三週後才正式卸任;在林佳龍卸任前夕,因為牛肉麵風波請辭的前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被爆出「根本沒離開行政院」,且在三月就回鍋專任幾要顧問;參加黨政協商且直接「嗆聲」立法院長游錫堃辦公室的人;行政院新發言人羅秉成嚴正駁斥,丁怡銘聲明他和游院長辦公室的曾某很熟,沒有嗆聲之事,游錫堃則不但不否認,還強調兩院俱是憲政機關,彼此尊重照章行事為宜。意思是,立法院長的「佛面」,遠遠比不上行政院小編(網軍)頭的「僧面」。
第三,林佳龍請辭,「久任」次長王國材扶正,王國材熟悉交通業務,又是永遠的「救火隊」,外部找不到人,或內部擺不平,副手升正,本來就是蘇貞昌人事安排的一貫手法,無可非議;值得非議是,四十九條人命舖墊下的官途更迭,能讓卸任的林佳龍、扶正的王國材笑得如此開懷嗎?繼任者終於得享高位,卸任者轉身就忙著醞釀「蹲下.躍起」的下一站,莫怪作家蔡詩萍會說,「反覆看了交通部長交接的『歡顏秀』,我心沉到了谷底!」
第四,交通部人事發布同時,也宣布台鐵副局長杜微接任局長,如前所述,副手升正不是問題,問題是,事故發生時包括林佳龍和蘇貞昌的說法,都是要為台鐵找最好的人,結果,這個人長年待在台鐵像空氣,直到出事才被看見?那麼長達三個月的拉鋸爭執所為何來?根據《中央社》的描述,「杜微治軍嚴謹,對台鐵文化非常熟悉」,台鐵文化就是不嚴謹,否則豈會工程安全都能疏忽若此?還是杜微當局長其「嚴謹」才有用武之地?普悠瑪事故,交通部懲處台鐵達三十人,太魯閣事故迄今除了部長請辭與局長懸缺牽動的升官圖,調查與懲處都不見一撇,杜微身為老台鐵固可無縫接軌,又何嘗不是包袱?蘇昌貞打這手「安全牌」,不正自證過去三個月他對台鐵局長人事擺爛嗎?
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興於微瀾之間」,上述種種都不是一夕成形,而是蔡政府習以為常的「慣性」─小編治國,抱團取暖。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對丁怡銘「回鍋」直言,「要注意社會觀感,像是辭假的」;民進黨立委陳明文評論交通部長人事案,「部長下台,次長升官,這個邏輯我想不透」;雙陳對蘇內閣人事的評語,都被以「不同派系」解讀,怪不了別人,這也是民進黨蔡政府執政以來的絕對定律:派系(恐怖)平衡─從資源分配到人事布局;蘇貞昌廻護自己人如此,其他派系包括雙陳,何嘗不是如此?是非只有在派系奪利爭權中才得以有限彰顯,這樣的執政慣性,國家機器豈能不千瘡百孔?
交通部人事異動,還有一個鐵道局長因升任次長而懸缺,看看這次蘇貞昌和王國材要花多長時間「補齊」?是通吃?還是留一杯羹給其他派系?又或者比照台鐵局長,多等四個月後,或許連蘇貞昌都無法決定自己的行止,不必多想留來留成愁,橫豎(人事)債多不愁;不過,要靠這樣頹唐的氣象想打贏八月公投,真的很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