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的時候,我常常唸故事書給她聽。睡前抱著漢聲《中國童話故事》,她拿著一邊,我拿另一邊,我用手環抱著她,講完一則還不睡,就繼續講。有時笑得嘰嘰咕咕,在床上翻滾,我媽都嚇一跳。
那時我在臺北上班,只有周末能回臺中陪她。平時都是阿公阿嬤帶,她很寂寞,阿嬤不會唸故事給她聽,因此她很珍惜說故事的感覺。即使爸爸不在家,她也會自己看書、看圖片、看文字,回味故事的情節。那個寂寞的孩子居然五歲多就學會自己認字,可以讀故事書和報紙了。
現在,女兒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一樣帶著孩子讀故事書。那舊的《漢聲》童話故事已經破舊,她重買了一套。一樣在床邊,一人拿一邊,笑得嘰嘰咕咕的讀著古老的童話。
當時一起讀書,刻意把故事說得很誇張,睡前驚聲歡笑,只覺得很快樂,現在回想才明白,其實那是一種學習說故事的過程。一個小孩子在聽故事中,學習表達自己,表達感情,描述情節,感受另一種人生,看見另一個世界,體會另一段冒險的旅程,都是非常好的學習。
特別是當她孤單時,有書為伴,便有了心靈的朋友,人的想像,便有了更遼闊的遠方。當她有一天長大了,她也會這樣對待她的孩子,傳承這樣的感情。她的孩子也很快學會了閱讀。
那一天,因為和黃永松吃飯,才知道《漢聲》今年創辦五十周年,便忍不住對她說《漢聲》已經五十周年。她驚聲說:「啊!那是我童年的故事啊!」於是她好想對《漢聲》說一聲:謝謝你!
《漢聲》的那一套童話故事書真的很精彩!就插畫來說,它有許多風格。有的像版畫(在神話故事特別精彩);有的像繡像本(愛情故事很適合);有的像剪紙(講民間故事特別好);有的像年畫(年節風格特別適合)。在美術上,遠比現在單一風格的插畫強太多了。
其次是故事的多樣性。從民間節日、節氣的故事,到臺灣的民間傳說、神話傳奇、歷史人物、大陸各地的民俗故事等,對生活與生命,有那麼生動而溫情的刻畫,真是讓人感動。
當然,《漢聲》不是只有這一套書,他們還有英文本的《ECHO》、《小百科》、青少年讀物、民間文化等系列專書。即使以當代的眼光來看,《漢聲》以英文雜誌《ECHO》做過的臺灣專題報導,從媽祖、洪通、燒王船到各地廟宇,各種民間生活的風貌,都是非常的具有當代美學的特色。二十一世紀的設計家喜歡討論「宮廟美學」「臺灣美學」,而當時的《漢聲》已做過,並且有非常漂亮的呈現了。
文化是什麼?是閱讀,是心的感動。閱讀到了心裡,便是記憶、是溫情、是心的感應。我仍相信,抱著女兒讀書的感覺,會一代傳一代,那種愛的感覺,也會一代傳一代。兩代人一起讀一套古老的故事書。那真是很棒的傳承。
謝謝你,《漢聲》!五十歲的《漢聲》,生日快樂!
*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