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全面動員機制─戰場外的硝煙

2021-04-24 05:40

? 人氣

國防部長邱國正於外交國防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國防部長邱國正於外交國防委員會備詢。(顏麟宇攝)

最近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表示,為因應敵情威脅或各式災變,故推動「提升後備戰力改革案」,地方宮廟、教會、NGO等都可作為後備動員體系中的一環。此言一出,立刻就有一群人急吼吼地跳將出來,左一句「義和團」,右一句「8+9」,酸言酸語滿天飛,這項提案是否真如這些人所說那麼不堪?這種體系跟戰場有什麼關係嗎?在回答這些問題前,我想我們得先瞭解一下「全面防衛動員機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全面防衛動員機制指的是,國家在面臨戰爭或緊急狀態時,能動用的「政府與民間」中所有人、物、財力等來進行應變工作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最知名的莫過於以色列的動員機制,高效率的行政程序幫助他們的軍隊在中東戰場上大放異彩。須知,隨著現代戰爭涉及的範圍愈趨全面,消耗的資源非常驚人,只有在平時就建立起一套完善周密的機制,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於緊急情況下補充損耗,不會形成供給上的斷裂。作為法治國家,政府行事,尤其在涉及影響公民權利時,皆須有法律授權方具合理性。我國於九零年代時即立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

然而過去的動員機制大多僅侷限在後備軍人的管制方面,涉及民間資源統籌與協調的部分,卻因缺乏一強力組織而易處於三不管地帶,只能一直「各部會協調」,一直「協調來協調去」,往往就是淪於互踢皮球的結果。空有進步概念而缺乏基礎落實,本就是台灣全面國防體系下疏漏的一環。

主導一場戰爭的因素並非只有雙方軍備武器的對抗。誠然,這自然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但若是後勤體系、民間資源整合、基本建設恢復、輿論影響等因素沒有跟上,那無疑是在天平上不斷失去勝利的法碼。而從這次的質詢內容來看,其實國防部的重點亦非僅只是在宮廟,尚有諸多後備軍人組織與NGO等,宮廟僅是被媒體過度放大的元素而已。

退步而言,即便是宮廟好了,作為台灣民俗信仰中重要的一環,對於諸多縣市本就是頗具影響力的組織,對這詞彙的輕視,只是另類地顯示出某些人「城市看天下」的愚蠢,而敵國政權最擅長的不正是「鄉村包圍城市」策略嗎?近三年來不難發現,敵國透過宮廟幹部進行統戰工作,早已不是什麼新聞。根據認知戰研究智庫IORG研究指出,許多宮廟幹部因有明確的服務對象,當敵國提供低廉的參訪行程或獎學金優惠時,他們往往以「做功德」、「服務里民」當作自我說服的理由而接受資源挹注,甚至進而認同各種文化統戰的說法。在這部分上語帶嘲諷的那群人,正是敵國認知作戰的受眾!若是台灣政府在制定國防戰略時忽略這部分看似微弱卻具相當比例的群眾,難道不是在防衛的長堤上製造蟻穴嗎?

 此外,許多後備軍人在解除教召編管後,許多人仍具備軍事能力,即使不能在前線行動,但戰傷救護與救難任務、交通、運輸等勤務,仍可繼續發揮輔助作用。全面動員的機制自古時即有,衡量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強弱,最重要的莫過於去判斷「他能在多短的時間內,蹺動、整合並投放多少資源於戰爭中」。過去的國防部受限於過時的黨國戰爭體系,陳腐而衰弛,如今看到國防高層願意不斷去改革軍事系統內的問題,其實應多鼓勵,一味地揶揄,只是在拉長台灣軍事革新的進程而已,側面地成為敵國認知作戰的幫凶。

黃巾軍在太平道手中只能是禍世亂匪,但經曹操整合後卻能成為為他打天下的青州兵,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外的硝煙早已在你我身邊瀰漫,只是台灣人承平太久,遺忘了那刺鼻的味道罷了。

*作者為網路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