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封面故事把台灣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的「戰略模糊」正在崩解,美國日漸擔心這不再能阻止中國武力犯台。而4月中旬的美日峰會也顯示出這一個趨勢。
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高峰會之後發表《美日共同聲明》,其中強調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並鼓勵跨海峽問題的和平解決。這是自1969年以來,兩國峰會共同聲明再次提到台灣。當然,時隔52年情境大不相同,衡酌中國國力崛起與隨之而來的貿易與經濟利益,日本此時維持對中強硬的基調,即使在中國外長王毅的外交運作下,仍在共同聲明中放入台灣,意義尤為重大。
關注台海和平的並非只有日本。日前澳洲國防部長提醒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並表明澳洲軍方將把焦點移轉到鄰近區域,與區域盟友合作維持和平。歐洲議會、智庫多次提醒歐盟不可置身事外,因為台海局勢將影響美國的資源投注,牽動歐洲的安全情勢與全球供應鏈。美國更不用說,前後任太平洋區司令、中情局長乃至國務卿多次作證或發言,警示中國動用軍事武力侵犯台灣的可能性,並聲言美國已做好準備,中國若妄動必定承擔後果。
台海和平問題成為國際頭號關切議題
前面提到的各項聲明與文件,已充分說明台海和平國際化的理路:簡言之,台灣若落入中國統治,對地緣政治與全球經貿體系衝擊鉅大,此事已成國際重大關切。台海議題此時浮出國際,隱然成為頭號關切,當然與中國軍事威脅動作頻仍,以疫謀霸之勢洶洶,以及在新疆、南海一連串違反國際規則的作為,並且違背承諾沒收香港一國兩制所展現的擴張傾向有關。歐盟最新的《歐中關係戰略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的進度報告即指出,過去兩年來習近平政權「更獨斷的路線」,要求採取更進一步的堅定措施,因應中國所構成的新挑戰。
這並不是中國與西方的體制不同,孰優孰劣的問題;也不是人權相對性,為了打擊極端主義可以適用不同標準的問題,而是事涉最基本的國際規則:無信不立、承諾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若是容許大國依己意曲解規則、撕毀承諾,以實力破壞秩序,國際將回到叢林法則。「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其實應適用於此。
中國不惜破壞既有秩序,以實力遂行其政策,各國決心聯合力量,在關鍵性衝突爆發、局勢不可逆轉前加以遏止。而此時關鍵性衝突指的就是台海。
也就是說,中國不惜破壞既有秩序,以實力遂行其政策,已經引起各國的警戒,決心聯合力量,在關鍵性衝突爆發、局勢產生不可逆轉演變之前加以遏止。而此時關鍵性衝突指的就是台海,其中牽涉的和平與安全利益極為鉅大,高於經濟貿易利益,壓倒過去能派上用場的戰狼外交威脅或經濟利誘。目前各國的外交出擊,屬於預防性的衝突管理,希冀藉由表明利益之所在,將立場清晰化,提高中國冒進的成本,防止其進一步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