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雄專欄: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具建安風骨的魯珍

2021-05-16 05:40

? 人氣

吳之璠(字魯珍)在竹刻領域上,為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其作品有「建安風骨」的高度評價。(圖/pixabay)

吳之璠(字魯珍)在竹刻領域上,為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其作品有「建安風骨」的高度評價。(圖/pixabay)

嘉定派竹人吳之璠,字魯珍,別號東海道人,嘉定(今屬上海)南翔人士,生卒年月均不可考。一般認為吳氏生於清初,卒於清康熙晚期或雍正初年;但亦有明末崇禎年間出生之說,甚或直言生於清康熙元年(1662)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者,根據為何不得而知。但其主要活動時間約在康熙中晚期則為通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魯珍初居南翔,因天津馬令素挹其名延為上賓而徙天津,後馬令去官,因有殉知之契,從之偕往遂而不知所終。因此,嘉定地區鮮少流傳他的作品,不僅生時其人鮮為嘉定人士熟悉、亦未因其佳作而揚名立萬,邑乘乃欠載其姓名。

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中雖已提及吳之璠「為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刻竹年款多在康熙前葉」。但直到乾隆四十年(乙未年,西元1775),其所刻筆筒有貢入府者,款鐫「槎溪(南翔舊稱)吳魯珍」,清高宗目睹其作,欣喜有加乃詢問魯珍何人?侍臣們方從康熙年間南翔文人陸廷燦的《南村隨筆》乙書中尋及魯珍名字而入奏。吳魯珍之名因而大噪、作品乃為識者爭相覓藏。若欲扼要認識吳之璠,或可從下列諸端入門:

1.嘉定竹刻自明末三朱奠定基礎以降,竹刻之風蔚然成型。入清之後,竹器之雕刻製作,約可概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竹面雕刻,即以竹筒(含劈削竹筒成片狀者)雕刻紋飾而成筆筒、香筒、臂擱、扇骨之類。吳之璠、周芷巖正是此系統之佼佼者,吳氏以陽刻著稱,而周氏則以陰刻取勝。

其二為立體圓雕,乃以竹根就其高卑曲折淺深之勢,刻為人物、山水、果蔬、花卉等立體型像及器物。封氏一門與施天章均為其中名手。

2.《虛心傲節》一書作者關善明主張:以時代區分,「清代竹刻」可分為六個派別或階段。第一期是以朱三松領軍的「減地鏤雕」派。第二期即為以吳之璠為首的「薄地陽文」派。接續而有周芷巖「鐵筆淡描」派、鄧得璜「陷地陽文」派、潘西鳳「平面淺刻」派及張希黃「留青陽文」派。

嘉定竹刻自三朱以來,其「減地鏤雕」正是以高浮雕、立體雕及鏤空技法雕出繁複的紋飾及深淺的層次,創造出「窪隆淺深,可五六層」的竹刻藝術境界。康熙年間的嘉定竹人吳之璠當然繼承了嘉定竹刻的此一傳統技法,但他卻獨有創新,而以陽刻淺雕之技首創「薄地陽文」自成一派。魯珍作為嘉定竹刻的傳人,正居於繼往開來的重要傳承地位。

魯珍竹刻作品。(作者提供)
吳之璠(魯珍)竹刻作品。(洪三雄提供)

3.《民國嘉定縣續志》載明:「邑人金元鈺著竹人錄,自朱松鄰迄莊綬綸凡五十餘人。尤著者為南翔吳魯珍、周芷巖兩家」。能在嘉定縣志中,名列三朱之後嘉定竹刻最佳二位竹人之一,非有巧思新意、傳神技法、精妙珍品,實難躍登史籍。吳之璠雖然一生大多遠離嘉定而少有流傳作品於邑,但他首倡「薄地陽文」在竹刻藝術的造詣與成就眾所共睹,故深得嘉定人士與文獻之肯定與尊崇,並列居嘉定竹刻十二大流派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