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太空產業正在壯大,全球首富Elon Musk創辦的SpaceX公司,成功降低九成火箭發射成本,正在建造世界最大的商業衛星網路「星鏈」,更成為史上第一家載人太空飛行公司。而另一家剛完成首輪募資的Firefly Aerospace公司,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19年太空產業的產值高達366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認為20年後將成長為1兆美元。
因為太空產業的強勁潛力和戰略價值,近年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爭相發展太空科技,除了鼓勵民間投入資金外,也將目標放在軍事上。2020年美國通過法案確立太空軍的獨立編制,日本成立「太空作戰隊」監視人造衛星,中國也組建「天軍」發展各式太空攻擊武器。
面對太空發展的大趨勢,台灣沒有落後太多。2020年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講,宣示政府要打造六大戰略產業,其中就包含軍民整合的太空產業。2021年2月,太空發展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政府的目標是加速技術整合,讓民間有能力參與國際太空產業鍊。
太空科技的商業化主要有兩個領域,一個是目前佔據九成產值的衛星產業,另一個則是正蓬勃發展的火箭發射。目前台灣廠商在衛星地面設備已有涉獵,但發射到太空的衛星設備還在起步,至於火箭發射技術可能在幾年內就會成功,屆時台灣將可自行發射衛星到太空。
衛星技術上,我們擁有自主研發的福衛五號,火箭發射則數晉陞太空科技公司最接近成熟。晉陞董事長陳彥升曾在NASA參與任務,團隊開發出低成本兼具安全性的火箭引擎技術,2020年發射的飛鼠一號是台灣首支民間發射的火箭,雖然還沒完全成功但也為台灣的太空產業跨出了第一步。
儘管台灣的太空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台灣人總是在太空科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曾經被國民黨列為黑名單的郭正光博士,他在NASA食物研究室擔任資深科學家;美國發射的好奇號探測車去年成功登陸火星,台灣子弟嚴正負責操控全世界最貴的車子好奇號,被稱為好奇號的大腦。
交大教授火箭阿伯吳宗信曾表示:「30年前,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工程的博士時發願,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將畢生所學貢獻給台灣」、「希望台灣可以發展太空經濟,太空產業門檻高、附加價值高,有機會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如今火箭阿伯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他的夢想將有機會實現。
然而,除了太空產業的發展外,台灣也不能忽視太空科技在軍事上的進一步運用。2019年,中國宣示要在2030年超越美國,中國太空產業著重於軍事層面,並以破壞他國衛星的武器作為發展主軸,對全世界構成龐大威脅,台灣也應該超前部署思考如何應對來自中國的太空威脅,太空產業與國防產業共同發展,模式可參考現在的國艦國造,豈不是兩全其美。
*作者為行政院政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