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形勢持續緊張之際,台灣方面表示,將對軍隊作戰體系作出重大調整。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5月10日表示,有意廢止台灣目前的軍團、防衛指揮部官銜職稱,保留作戰區以作為今後部隊編制。
這一舉動將改變台灣由陸軍將領擔任戰區指揮官的現狀。邱國正稱,希望借此讓作戰區指揮官可以統籌陸、海、空三軍,加強部隊聯合作戰能力。
台灣軍事專家向BBC中文分析稱,這一變化既是台灣一直進行的軍事改革的一環,也凸顯在北京威脅日益增加之際,台灣防務部署升級的必要性。
五大作戰區
目前台灣在戰時劃分有五大作戰區,分別是第一作戰區至第五作戰區,以陸軍為主。
其中,第一作戰區為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第二作戰區為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第三作戰區為北部的陸軍六軍團,第四作戰區為南部的陸軍八軍團,第五作戰區為中部的陸軍十軍團。加上金門、馬祖的防衛指揮部,共同構成台灣的戰時編制。
台灣中央社報導稱,現今這些陸軍軍團及防衛指揮部的指揮官同時身兼五大作戰區指揮官。他們均為陸軍中將編制,平時以軍團或防衛指揮部為主要職稱,當需要救災或作戰時,會以作戰區相稱。
目前尚不清楚台灣是否會對作戰區進行重劃,但改制廢除軍團與防衛指揮部後,作戰區將在平時與戰時皆成為部隊的主要規劃。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博士認為,戰區架構象徵著台灣的戰地防衛策略發生了轉變。「這不再是一個內陸的考量,而是把思考範圍擴大到了近海,」他表示。
聯合作戰
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台灣的作戰方式以陸軍為主向三軍聯合作戰轉變,陸軍將領壟斷戰區指揮官的現狀將被打破,以後會有更多海軍及空軍擔任戰區指揮官。
對此邱國正表示,考慮到聯合作戰,需要依靠不同戰區負責的主要任務調派指揮官,目前雖尚未有定論,但未來會朝此方向逐步規劃。
軍團這一編制在台灣沿用已久,自國民黨從大陸遷往台灣後一直使用至今。台灣政界因此有聲音質疑,蔡英文政府意在借用此舉「去中國化」。
有軍事專家認為,啟用軍團、使用作戰區,是加強聯合作戰能力、順應當前全球趨勢的做法。
蘇紫雲指出,使用戰區劃分、依照戰場特性任命指揮官在世界上已不鮮見。
他舉例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中央指揮部由陸軍將軍擔任指揮官,而負責海洋戰場的印太司令部則有海軍將領擔任指揮官。而中國的五大戰區中,三大戰區司令員為陸軍,南部戰區與中部戰區司令員則分別為海軍與空軍將領。
「這符合全世界國家的國防趨勢,」他繼而表示,這也將有利於台灣未來在戰時與潛在盟友的配合,而「去中國化」的說法並不是其目的所在。
「軍團也不是只有中國才叫做的用法,它是一個專有名詞,在古羅馬就有了,所謂政治考量的說法不值得討論。」
中國軍力威脅與台灣國防改革
蘇紫雲稱,台灣的國防改革近年來一直在進行,這種作戰層級的變化也是其中一環。但由於解放軍的威脅近來發生變化,因此台灣改革的腳步也有所「加速」。
從頻頻軍演到軍機、軍艦活動,解放軍近來在台灣海峽動作不斷。上月13日台灣當局表示,前一天共有25架中國軍機進入其放空區域,數量創下記錄。
為此,台灣方面也在加快軍事防衛部署。本月初,台灣立法院初審通過一項法案,擬設立「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作為軍隊的後備力量,這將增強台灣在戰時動員作戰人員的能力。
「這是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一部分,」蘇紫雲稱。他表示,雖然從力量對比來看,中國規模較強大,而台灣規模較小,但台灣希望的是,通過升級自己的軍事力量與結構,顯示出「認真自衛」的意願,並給台灣製造一個「戰略性的不對稱槓桿」。
「就像車子要換輪胎,是要由一個小的點把很重的車子舉起來,」他解釋稱。「這種不對稱策略使得小規模的力量可以反抗大規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