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建設及產業發展的困境
為什麼近年有斷橋頻傳、鐵路公安災難、海岸及國土環境保育問題嚴峻? 追求能源足量及穩定供應,及產生和環境生態保育衝突之困境。而台灣橋梁平均年壽僅35年,橋梁及水庫等公共建設老化而維護管理不足,地方公共建設品質有落差,而許多民間建築物施工缺乏品質管理,建築及營造業之管理體制不健全及管理未落實。在極端氣候衝擊下,天災頻率加大,如何有好的營建產業來加強台灣公共建設之氣候調適及節能減碳,及強化國土環境保育及安全,更是台灣面臨的急迫危機及挑戰。每當有事故發生,就僅就局部問題嚴加批判檢討,卻漠視最重要之上位組織及政策層面的根本關鍵問題。
國家所有之政府及民間建設都是仰賴營建(工程)產業所興建及維修,營建產業的好與壞決定國家建設之良窳。我國工程產業及建設成效如何企待提升?首先是政府在工程體系之組織要整合強化,其建議已經在「政府組織改造不彰,太魯閣號事故慘痛敎訓不會停止」一文中闡述,不再重複。本文著重於另一關鍵因素,即政府缺乏工程研究組織體系支持及長期研究資源投入嚴重不足問題的探討。
台灣工程產業國際化發展落後
依據2019年國際知名ENR工程雜誌國際工程承包商排名,前十大,歐洲廠商有七家,中國大陸佔三家,若是以前百大計,龐大世界營建市場由毆洲42家、中國大陸27家、美國9家、韓國9家、日本7家,及排名73之台灣中鼎工程公司等分食。在營建產業發展,而台灣在ENR前250大廠商祇剩下中鼎工程公司在國際營建市場具有專業競爭力,其餘均是歐、美、韓、日之公司,特別是強大中國大陸營建業的市場天下。另外,ENR統計2019工程設計公司前225大之國際業務,也是由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公司所分佔,台灣也是僅有中鼎工程公司名列第80名。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及世曦工程公司均在榜外。台灣工程產業國際化在亞洲已經遠遠落後日本、韓國及中國。
曾擔任榮工處處長,並負責海外部之曾元一表示於1980~1990年代,我國榮工處和韓國營造廠在阿拉伯等中東地區相互競爭,韓國政府為賺取外匯,在政策上傾國力及勞工以支持多家營造公司爭取當地建設工程,規模比台灣之榮工處大很多,但是以工程技術實力(特別是在港灣、機場等工程),台灣之工程實力還是比較強。然而,40年後,為什麼韓國營建產業實力會超越台灣,並在世界上已佔有一定地位?
面對前述國家建設及產業發展問題,是民間產業不夠努力,還是我國政府對工程體系之組織、政策及執行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