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正爭相弄清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和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新冠疫苗會導致接種者出現罕見、但有致命風險的血栓。
若能釐清其中的關聯,將有助患者、醫生和衛生部門更有效評估接種疫苗的風險,同時也能從安全角度對疫苗的使用做出調整。最近幾周,美國、加拿大安大略省以及包括挪威、丹麥在內的部分歐洲國家已經暫停、或是完全停止了相關疫苗的接種。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了解成因對下一代疫苗極其重要,因為新冠病毒將與我們共存,新冠疫苗可能成為需要季節性接種的疫苗。」荷蘭伊拉斯謨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教授范格普(Eric van Gorp)如此說,他正帶領一隊科學家試圖破解上述謎題。
在德國,一名研究人員認為,他已經找到了引發血栓的原因。這位名叫格雷納切(Andreas Greinacher)的血液專家以及他在格來斯瓦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Greifswald)的研究團隊認為,所謂病毒載體疫苗,可能會引發一種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產生血栓。病毒載體疫苗是利用經過安全處理的感冒病毒(又稱腺病毒)將遺傳物質傳入接種者體內,以此對抗新冠病毒。按照格雷納切教授的說法,上述自身免疫反應可能與他在AZ疫苗中發現的遊離蛋白質以及一種防腐劑有關。
格雷納切及其研究團隊剛開始研究嬌生公司的疫苗,但他們已經從人體細胞中提取的AZ疫苗中辨識出了1000多種蛋白質,以及一種名為乙二胺四乙酸(簡稱EDTA)的防腐劑。EDTA被廣泛用於藥物和其他產品。根據他們的假設,EDTA有助於那些蛋白質闖入血液,在那裡它們會與一種名為「血小板第4因子」的血液成分結合,形成一種可以激發抗體產生的複合物。
疫苗引發的炎症,加之血小板第4因子結合產生的複合物,可能讓免疫系統誤以為身體受到了細菌感染,進而觸發一種古老的防禦機制,後來防禦機制失控,導致血栓和出血。
格雷納切把激發這種休眠的反應比作「喚醒沉睡的龍」。在人類免疫系統的進化過程中,這種反應已經被取代,但它依然潛藏在免疫系統的根基中。
凱爾頓(John Kelton)是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教授,他的機構運作的參比實驗室負責對加拿大檢測那些在接種疫苗後出現血栓的患者。凱爾頓說,他們的實驗室重現了格雷納切的一部分研究,並證實了後者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