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制度有助於找人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則表示,台灣現階段最重要的抗疫重點在於:要求民眾減少非必要的移動,但同時透過健保等體系,找出接觸者,擴大檢測量,以有效圍堵疫情。
王智弘說:「台灣很厲害,就是說,(民眾)不出門,但它(主管機關)可以馬上追踪,然後把(檢測)量做大。因為(台灣)有全民健保、也有戶口。世界上,很多國家沒有戶口,所以,(台灣)要找人相對容易。所以說,你跟誰接觸,(可以)馬上找到、馬上把他隔離起來。所以說,要滅火比美國還容易,因為美國是找不到人。」
雖然台灣這波疫情之部分重症病患的病情較為嚴重,但王智弘說,四至五成的感染者很可能都是無症狀者,因此,隔離14天後就「幾乎不具傳染力」。屆時感染鏈若斷了,疫情就可以控制下來,自然也不就不需要封城。
除了一貫的防疫方法:戴口罩、多洗手、不外出群聚外,王智弘還說,避免在門窗緊閉的密閉空間停留,也可大幅減少感染風險。因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不僅透過飛沫、也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在一個密閉空間內,不管是六尺、還是六十尺的距離內,都有可能被感染。
五月底封城?
詹長權和王智弘同聲反對台灣進行全民普篩,因為「效率不高」。他們說,至於封城,也要依據民情、居民的儲蓄率和產業結構來慎重評估。
台灣已定出「每日超過百例,連續14日」就封城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未來10天,每日仍有超過100個本土確診案例,北台灣可能最快就得於5月底進入封城的狀態。
但詹長權呼籲台灣政府動態檢討此一比照流感大流行的標準,因為此標準並不一定適用新冠疫情。他認為,新冠疫情封城的標準應取決於醫療體係是否面臨崩潰,比較精準。
他還說,就算台灣的疫情緩不下來,台灣也不一定要走上經濟代價太高的剛性封城之路。因為,台灣民眾所展現出的防疫意識和素質普遍比其他國家高。
詹長權說:「台灣不一定要剛性封城(hard lockdown),就是你看到的(中國)武漢式的(封城)。如果比較軟性封城(soft lockdown),就是說,還是維持某些必要的(活動)。例如說,上不上班這件事,可能從(人員)100%上班(減)到20%,也就是說,五天內,每天公司只(維持)有一班的人去,而且都不會交接,這樣也是可以呀!(但)怎麼做(好防疫)?就是要檢測、要戴口罩,大部分國家戴口罩,都沒有台灣(執行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