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冠疫情急速增溫,短短幾天內的本土新增確診人數已快速逼近千例。然而,因為採檢量能的不足,週二(5月18日)的本土確診數雖已從單日300多例的高峰下降至240例,但仍無法斷言疫情是否已經走緩。專家說,台灣民眾所展現的防疫水準普遍仍高,未來10天內若能透過大量檢測找出感染者,阻斷傳播鏈,應不至於走上武漢式的「剛性封城」。因為一旦封城,台灣將付出很高的經濟代價,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恐難保五(5%)。
台灣曾是全球防疫的績優生,有高達252天的本土零確診紀錄。但自從4月下旬出現華航公司機組人員和防疫旅館人員交叉感染的破口後,英國變種病毒株(B117)伺機入侵,從台北市萬華地區的單點群聚感染,擴大到全台9個縣市的多點社區感染,重災區尤其集中在台北市和新北市(簡稱雙北)兩大城市。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最新統計,台灣週二(5月18日)新增本土確診人數為240例,略低於前一天333例的單日新高,但已有2人死亡。總確診人數自去年2月以來累計達2,260人,包含1,121例的本土案例,其中九成都是近一周來所爆發的。雖然有多起感染的源頭不明,但病毒基因定序結果都同屬「發病前就具高傳染力」的英國變種病毒株。
擴大檢測量能
目前出現疫情的縣市已陸續設置快篩站,全台每日總計可篩檢超過27,000人。雖然檢測量能有待擴大,但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希望快速找出確診病例,阻斷這一波疫情的感染鏈。
指揮官陳時中透過例行記者會表示:「篩檢的效率提高,當然對於傳播鏈的阻斷就一定有它的一個功能跟效果在。(針對)Covid-19(疫苗)的(接種)注射......雖然我們現在疫苗還不足,可是將來一步一步到位的時候,我們開始得晚,但是要打得快,能夠把空窗期把它彌補起來。」
疫苗來得太晚且數量不足讓台灣防疫的成功故事因此破了功。目前台灣的AZ疫苗接種率約只有1%,且下一批505萬劑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要等到6月才會抵達,亟待美國政府居中協調釋出更多疫苗。而自產疫苗則要等到7月底才可能得到授權緊急使用,台灣要達到四到六成人口接種的群體免疫門檻,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針對此波疫情,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當務之急是擴大檢測量能並確保吃緊的醫療體係不至於崩潰。
他說,效法美國紐約市的經驗,全台灣的單日檢測量若能由1萬件擴大到10萬件,並「有方向地」擴大檢測出現疑似症狀者、確診接觸者和疫調出的可能群聚者,就可以快速阻斷感染鏈,讓疫情於5月底緩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