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一處鐵工廠內,產線如常運轉,不同以往的是,角落會議室裡正罕見地坐著三、五組西裝畢挺的人馬,彷彿排隊等待叫號;一會門開了,「陳經理這邊請。」一股喧雜熱氣隨著秘書的話音湧入,其他人心頭也跟著躁動起來,只見一人忍不住嘟囔著:「這該死的疫情!」
蘆洲鐵工廠內,等著和老闆碰面的,都是原物料飆漲底下的受害者,其中一名機械設備出口業的王姓經理從公事包裡掏出一張又一張的A4文件,向《風傳媒》大吐苦水,「農曆年過後,我們公司幾乎每兩、三個禮拜就收到工廠的漲價通知,到上個禮拜,這家(鐵工廠)連已經完成詢價、但還沒下單的報價都被要求作廢,重新報價。」
「每家工廠漲一點,加起來成本就不得了!我們當然也想過把成本轉嫁給國外客戶,但總是有競爭同業為了趁機擴大市占率,願意自行吸收成本,搞得我們就算很辛苦也不敢隨便喊漲。今天來,就是希望跟工廠老闆談談,看這次能不能通融,晚一點再漲。」王經理嘆了一口氣。
疫情爆發,全球缺工缺料價格飆漲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揚,不只鐵礦砂價格創下歷史新高、銅期貨價突破2011年以來新高點,北美長纖紙漿價格也來到近十年最高,甚至,就連運送原物料的波羅地海乾貨運價指數BDI也突破十年高點;種種跡象都像在宣告──全球不分產業的大漲價時代即將到來。
被問起漲價原因,鐵工廠老闆先是苦笑,彷彿對不起自己身後「融通四海」的匾額,一會才緩緩說道:「去年疫情爆發,歐洲那邊沒有工人去採礦了,加上各國港口管制貨運,如果連運輸成本一起灌進去,我們這邊原物料的成本也漲得很凶,不跟著漲價會吃不消啊。」
「以銅來講,主要產地是南美洲,去年封城開始就沒人採礦,到現在雖然慢慢解禁,開始有人去挖,但一下子量也不會太多,加上還要經過提煉加工、運輸等等,交期變得很長,這些都是成本啊。」他接著說。
工廠會議室內同樣唉聲嘆氣的,還有一名來自上市公司的楊姓副理,只見他言談間充滿憋屈,「過去,我們很少需要親自來工廠一趟的,這樣說,你就知道現在狀況有多嚴峻了吧。主要是我們目前正在執行政府的標案,這些案子的採購預算都是去年三月、甚至更早以前編列的,當時根本沒考慮過疫情的狀況。我們現在就發現,很多東西根本發包不出去啊,因為價格太低沒人要做。」
「比方說,台灣現在做鐵路的電纜商只有兩家─太平洋跟億泰,從農曆年後,電纜幾乎每兩個禮拜就更新一次報價,到現在幾乎比年前漲了四到五成。他們也無奈啊,因為國際銅價實在漲太凶,從去年一公噸六千美金,到現在快一萬二了,他們怎麼報?報了也沒意義嘛。」楊副理越說越激動,豬肝色的臉上不禁漲出汗滴。
待情緒緩和下來,楊副理提出建議,認為如今原物料漲幅難以掌握,導致業界在評估政府採購案時面臨極大困難,公共工程委員會應該主動出面,針對疫情作出放寬解釋才是,「不少政府標案都會約定『不得適用物價條款』,在這種市況下,一般有規模的企業都很難抓出投標金額;當然,還是有人願意低價去接案,當作一種投資,但這樣的案子品質怎麼可能好,對公共工程、民眾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蘆洲鐵工廠內發生的事絕非個案。一名筆電代工大廠的採購主管就私下向《風傳媒》透露,去年以來,全球因應在家辦公需求變多,筆電市場供不應求,卻也導致如今IC一片難求,「我們交期都從兩個禮拜拉到一年半了,你說誇不誇張?而且一缺料,各家開始搶,那價格就上漲了,搶不到的話,我們只能去開發一些新的廠商,缺點是品質可能沒那麼好,最後誰倒楣?還是消費者。」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缺的是CPU、記憶體、儲存設備的IC,或者和音源、網路相關這種『專用料』,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常常是幾家大的品牌商坐下來喬,不只比誰的訂單大,也看誰的價格高,這時候就算成本被迫增加,我們代工也只能自己吞了。」
「要知道,品牌商壓榨代工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欸!一台成本六千元的筆電,品牌商在市場上的售價是一萬五到兩萬元耶。品牌商都會說自己要打廣告,所以利潤沒那麼多,只不過這種說法我個人不買單就是了。」該採購主管忿忿地說,自己之所以匿名受訪,就是為了暢所欲言。
此外,放眼國內市場,目前不只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廠商群聯電子、封測廠超豐等產業供應鏈撐不住原物料成本壓力,宣布漲價;就連成衣代工大廠儒鴻、衛生紙製造商金百利克拉克、飲料大廠可口可樂、消費品大廠寶僑(P&G)等民生消費相關業者,也都陸續發布漲價消息,無疑證實了大漲價時代已悄然到來,且方興未艾。
央行緊盯,產業漲價引發通膨疑慮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公布的4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不只出現新增訂單、存貨、生產與人力僱用擴張等跡象,供應商交貨時間也跟著拉長;其中,原物料價格指數更連續第二個月維持在90以上的上升速度,來到90.1的相對高點。
對此,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直言「這種數字相當少見」,強調產業端的漲價未來一定會影響到民生消費,「以前看指數(原物料價格指數)超過70,我們都會提醒『要注意了』,可是今年以來的狀況,是連續出現80、90的高點,所以真的要很小心,小心接下來會出現的通貨膨脹。」
「我知道一些經濟學家會說,因為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沒有連續上漲,按照『定義』還沒達到通貨膨脹,不過,實質上來講,民眾的購買力就是降低了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一些小吃業漲價,但大家薪水有漲嗎,沒有啊,所以購買力還是下降了。」賴樹鑫強調,民生消費漲價正在持續發生,後續發展不容輕忽。
中經院院長張傳章也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原物料等物資需求逐漸增強,也引發各界對於全球通膨、利率以及匯率走勢的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際,為因應低迷的景氣,主要國家所推出的各項財政、貨幣政策,都將在後疫情時代付出代價,屆時恐將成為各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然而,翻開中央銀行公布的第一季理事會議事錄摘要,更可發現央行早已注意到此事。當時有理事便直言,市場對美國通膨率的疑慮逐漸升溫,新台幣匯率出現更多不確定性,央行應注意市場預期通膨的風險;另一名理事更建議央行應及早進行「通膨預期調查」,以利未來貨幣政策的執行,而該案最終也獲得多名理事認同。
近期台灣疫情再起,原本市場過熱的需求暫歇,不過,國際原物料價格飆升的事實依舊擺在眼前,相信未來國內景氣想要復甦,勢必還得重新面對各行各業被迫漲價的通膨壓力;屆時政府是否已做好萬全的準備,恐怕全國人民都會等著看。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