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透過紀念中條山戰役,向大家介紹了國民政府為什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就輸掉華北,進而丟掉整個大陸的原因。這次我們把焦點轉到抗戰勝利初期的廣東,介紹國民政府如何完成這個革命發源地的接收工作,尤其是對汪精衛政權和平建國軍的接收工作。廣東在抗戰時扮演的角色十分特殊,雖然沒有爆發什麼決定性的會戰,卻是重慶、東京、南京與延安四股力量並存的犬牙交錯之地。
就如筆者2019年在介紹電影《返校》主角鍾浩東的文章中所指,駐防廣東的第7戰區國軍部隊不是沒有與日軍爆發戰鬥,就是在日軍1944年發起的「一號作戰」中遭到擊潰,令這位來自台灣的客家愛國青年對國民政府失望透頂,轉而投靠中共領導的東江縱隊。顯見有不少從二二八事件開始投入反國民黨運動的台灣左派青年,實際上是在廣東被吸收參加共產黨的。
光是這點,我們就不能不重視廣東在抗戰還有內戰中發揮的重大歷史作用。廣東同時還是中國國民黨的發源地,可中國國民黨又不是只有以浙江人蔣中正為代表的「黃埔系」。孫中山先生遺屬的撰寫人汪精衛,因為祖籍廣東的關係,比蔣中正更加獲得粵籍革命元勳的支持。所以當汪精衛在日軍扶持下,於南京成立親日政權時,廣東有相當多的武裝勢力投奔到他的門下。
於是廣東不只有日軍與共軍,還有了同樣系出中國國民黨的「偽軍」,而且實力還不輸給汪精衛在南京的三個首都警衛師。這樣複雜的政治局勢,自然增加了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廣東的困難度。更何況戰後負責接收廣東的兩個主帥,第7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與第2方面軍司令張發奎還不完全是「老蔣的人」,給本來就已經十分複雜的廣東局勢帶來更多的混亂。
現居台中的何礎南老先生,祖籍廣東省番禺縣,是畢業自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第6期的國軍政工。他在戰時以廣東同鄉的身份,進入第64軍與第63軍兩支廣東部隊從事情報工作。不過戰後收編汪政權中華民國海軍的任務,才是何礎南老先生最津津樂道的從軍經驗。汪精衛政權的海軍長什麼樣子?關於這個複雜的問題,我們還要先從廣東複雜的地緣環境開始講起。
廣東的地緣政治環境
廣東地處華南海岸線,又因瀕臨英國殖民地香港、葡萄牙殖民地澳門的原因而成為中國最富饒的省份。雖然廣東是中國國民黨的發源地,可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卻又因為實際掌握軍權者蔣中正並非廣東人,且他在黨內地位又不高的原因,遲遲無法將影響力投射到廣東。故長期掌握廣東軍政大權的,為地方實力派領袖陳濟棠。
何礎南先生1921年出生,其父親何志貞曾在陳濟棠手下擔任過地方警衛隊的中隊長,稱得上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的受益者。他指出廣東工商業發達,又有完善的基礎建設,而且陳濟棠還建立了許多當時中國一流的大學與專科學校,培育無數優秀青年。廣東做為僑鄉,不只吸引大量的僑匯,還有不少來自東南亞與美國的華僑志願回國服務,使陳濟棠累積到更多與中央對抗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