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多數人而言,一輩子最大的心願之一,無論是通過自己存錢、或有父母輩援助,就是能買下屬於自己的一間房子;但如果這時候遇上一個惡質的仲介,或聽信錯誤資訊導致權益受損,那對當事人是有多大打擊。
與股市一樣,房屋市場許多資訊,無論是房價、規範、公設比例或土地使用登記,對於一般人都非常不透明;即便現在有實價登錄系統可查,卻仍有不少灰色地帶,進而才有先前媒體報導的事件。
看完整起事件,只覺得非常離譜。
該名工程師之所以委託房仲業者,就是信任對方的專業能力,能協助自己評估或與屋主交涉,沒想到對方卻「說一套做一套」,不但給予錯誤資訊,還造成他的房屋硬生生消失5.807坪空間,等同於白白多支付了170萬元新台幣,明明是房仲的錯誤,卻反被對方嗆聲、認為工程師自己沒搞清楚合約內容。
事實上,房屋買賣中除了售價,許多細節都是民眾不容易辨別的,包含公共設施比例、房屋登記的土地分類、結構是否有瑕疵等,尤其是公設比例多寡,以及地坪與平方公尺的換算機制,這些細項往往都得等到過戶或入住後,民眾才會「意外發現」差異,但往往都為時太晚,甚至求助無門。
筆者也有親戚從事房仲產業,雖不能一竿子打翻許多辛苦的從業人員,但確實有不少破壞外界信任的個案,即便有《消費者保護法》保障買主權益,恐怕還是希望政府能通過現有的實價登錄系統,讓每一筆房地產登記資訊更加透明化,紀錄細則也應該更為全面,尤其是涉及變更或調整時,必須讓買主能事前有被告知權,而不會只聽信一方之言,讓買房出現問題。
*作者為政大碩士、目前是一名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