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的生活,近期似乎明顯變得緊張。從2020年延續至今的雨情不佳,導致的缺水危機,到今年5月中旬陸續浮現的疫情升溫,再加上一週連兩次大範圍停電,都讓民眾繃緊神經。
緊繃時期,應該如何建立宜居空間,進而和彼此一起安然渡過難關?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居住環境的「韌性」。
「韌性」過去常在都市設計領域被拿出來討論,許多人認為,一個城市必須在各種層面具備彈性,才能於各種人為、天然的災害來到時安然應變,並且還要能夠渡過長年風吹日曬雨淋、紛擾社會變遷,永久存續、發展。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在整體社會不安的時期,對個人、家戶而言,「韌性」的思考也應該被納進住宅中:在居住方面,我們除了看見眼下的舒適之外,更要進一步思考住宅環境未來可以如何應對未知的變化。
例如近期的兩次大規模停電,就凸顯了家戶備用電源及電力自給的重要性,家戶中除了準備緊急發電裝置之外,太陽能集熱、發電裝置更可能暫時取代外界電力。此外,若一開始就考量到台灣夏季氣候濕熱,在購屋時特別關注住宅的通風程度,就能在停電、冷氣無法運轉時,仍多少維持舒適狀態。
又例如近期的緊張疫情,許多人開始居家辦公、避免出戶,雖然斷了染疫的風險,卻也使「人與人的連結」減少。這時,穩定、順暢的家用網路就是使工作持續、使人與人永恆聯繫的必要配置。此外,若家中本來就有設計工作、休閒空間的分離,那麼在居家辦公時期,就能有效避免工作的時間與空間混雜,反而讓工時更長、效率更差的問題。
要達到居家環境維持「韌性」,牽涉到居家空間的設計及基礎設備的配置,因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建議,民眾在購屋、裝修時,除了一般注重的住宅安全及舒適性,更可以納入「應對不穩定狀態」的思路,加入更多讓居家環境能夠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設計和設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住展房屋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