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5月中起因社區感染造成疫情延燒,在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各級學校停課後,直接衝擊內需民生與夜市、娛樂等服務業。雖然有「紓困4.0」提出,但仍有許多基層攤商或零工從事者仍然難以獲得紓困,紛向民代求助,有民代認為,應該在一定排富後普發現金,才能讓民眾直接收到紓困之效。
比較去年、今年2波台灣因疫情影響經濟的情況,關鍵差別在於,去年台灣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主要是全球經濟市場受衝擊,連帶讓台灣在製造業或工廠等企業主受到影響。但今年5月中這波則是突發性出現社區與群聚感染,直接受衝擊的是各種夜市、小吃攤商、餐廳、電影院等民生內需產業。
「像夜市、市場被勒令或自主停業,或是餐廳只能改外帶,這些都比去年嚴重,規模更大。」國民黨革實院副院長、台中市議員黃健豪受訪時表示,「但去年的紓困方案說能幫助500多萬人,今年也是說500多萬人,中間的差別到底為何?且今年影響到的人一定比去年還多,而且是不同面貌。政府不該照搬去年紓困的框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