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疫情「再起」,神棍下神壇了嗎?

2021-06-05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過去引以為傲的低確診數,從來都不代表疫情的全貌,而只是有多少民眾前往採檢,與採檢量能多寡的反應。圖為醫護人員為民眾篩檢。(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認為,過去引以為傲的低確診數,從來都不代表疫情的全貌,而只是有多少民眾前往採檢,與採檢量能多寡的反應。圖為醫護人員為民眾篩檢。(資料照,柯承惠攝)

終於,台灣沒能向世界示範在兩週內解除三級警戒。曾經誇讚台灣是防疫模範生的外國媒體,也紛紛開始事後諸葛,指責台灣是因為「虛假的安全感」與「過度自信」,才終於釀成防疫的失敗。真是令人感慨,筆者早在一年前就已獨排眾議,直指我們確診人數少,並不是因為我們的防疫措施有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請想想,事情不是再明顯不過了嗎?這次疫情所謂的「破口」是萬華的茶室,但這與一年前高雄的金芭黎,或台北的知名酒店,又有何不同?一年前沒有如今年這樣導致確診者激增,難道會是因為當時在聲色場所裡,就有落實戴口罩與社交距離,酒客與陪侍都相敬如賓嗎?

何況,現在確診者每日新增數百也清楚顯示,即使有口罩與社交距離,仍是擋不住病毒傳播的。人畢竟不可能無時無刻都戴口罩、站遠遠,只要有不明感染源存在,終究難免在不知不覺間中招。不明感染源是今年才有的嗎?早在去年磐石軍艦官兵的染疫,就是指揮中心自己也承認,是在國內因不明感染源造成的。源頭都不曉得在哪了,一年前確診數沒有如今年這般激增,又怎會是因為從確診官兵開始進行足跡追蹤?

真是再清楚也不過了,台灣過去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防疫成功,而是病毒本來就傳不出去,或是傳染後輕症、無症居多,根本沒有被發現而已。我們過去引以為傲的低確診數,從來都不代表疫情的全貌,而只是有多少民眾前往採檢,與採檢量多寡的反應。

既然如此,這疫情所謂的「爆發」與「控制」,都是可以被操弄的「認知作戰」。當疫苗沒人要打放到快過期引來批評,可發佈疫情消息讓民眾恐慌,採檢人數激增確診數也隨之上升;但當民眾紛紛前往採檢,又可說醫院已不堪負荷,呼籲大家盡量在家少去看病。檢驗一但塞車,日夜加班也趕工不完,每日能確診出來的人數就沒法再激增,疫情看起來就趨緩了;然後恐慌漸漸消退,採檢的人少了,確診人數也就少了,遂可說是防疫奏效。如同筆者去年做的比喻,江湖術士起乩做法,把疾病的康復說成是自己驅魔成功;壟斷疫情資訊的彙整與發佈,就像是神棍詐騙,不先說你中邪,又怎麼說能幫你驅邪呢?

這可不是「校正回歸」的問題。因為無論把確診數計在程序都完成的那一天,還是回頭算在檢驗結果得出的那一天,都不是感染的那一天。以發病日回推的大概感染日,如果沒有與已知確診者的足跡有重疊,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感染的,不知道還是不知道。

易言之,「校正回歸」的確不是「蓋牌」,但也絕對不是「掀牌」,遲遲沒做普遍採檢,才是最根本且至今未被打開的黑幕。說什麼醫院現在負荷已經很重,普篩會累死醫護,那為何不好好利用在此之前將近一整年的時間,大幅擴充採檢量,還想要處罰「擅自」採檢的地方衛生機構呢?因為水要是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了嘛。

說穿了,如此的黑箱作業與打壓吹哨者的恐嚇,沒比隱匿最初疫情的北京要高明到哪裡去,大家也該好好痛加撻伐。也因此,面對目前的疫情,大家一定要體諒、感念各地醫護與防疫人員的日夜辛勞,更得嚴加注意個人衛生、盡量少出門,但對於發號施令者的眼淚,疼惜、打氣就不必了,別讓神棍繼續招搖撞騙。

*作者為工程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